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溫室大棚立體種植
漂亮涼亭休閑好去處
村中圖書館免費開放
炎炎夏日,走進天津市靜海區靜海鎮付家村,頓覺一陣清涼。村內條條柏油路寬闊整潔,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淨利落。街道兩旁一棵棵西府海棠、碧桃等觀賞樹隨風搖曳、綠意盎然。隨處可見的文化牆,色彩亮麗、格調清新,讓整個村庄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天津大學駐村工作組3位干部的辛勤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了心底。”村民王瑞芹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景觀美村 增強村民幸福感
“精准幫扶就是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天津大學駐付家村第一書記、幫扶組組長劉東海對記者說。
2017年8月份,劉東海和兩名同事來到了付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結合村庄實際,他們發揮天大特長,著重從黨建強村、文化育村、科教興村、產業富村、美化鄉村5個方面重點開展幫扶。兩年多來,付家村舊貌換新顏,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
漫步在付家村,處處樹木,處處陰涼,尤其是海棠樹,一棵挨著一棵,生機勃發。
“2018年以來,在村裡栽種了西府海棠和梨樹,現如今都已經開花結果。”劉東海驕傲地說。
“海棠大道”是駐村工作組打造的景觀路,由村內主街直通村庄產業基地。
“春天海棠花開一樹,別提多好看了。”村民李大爺一臉喜悅。
沿著“海棠大道”一路前行,一座淺米色的兩層小樓映入了記者眼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付俊剛介紹說,這是在駐村工作組幫助下新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后不僅改善了村級辦公環境,也實現了便民、娛樂等一體化服務。
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前廣場,一面紅色方磚砌成的鏤空景觀牆十分亮眼。景觀牆上,幾塊兒繪有葡萄、向日葵、田野等圖案的方磚堆砌成了心形,更顯別致溫馨。
“這面景觀牆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台灣東海大學景觀系師生30余人與付家村村民們共同設計、繪制並建造的。嶄新的紅磚寓意著村民們共同努力建設付家村美好的未來!”劉東海介紹說。
景觀牆前,海棠樹蔭下,漸漸地成為了村民們休閑小憩、閑話家常的好去處,一陣陣歡聲笑語訴說著怡然自樂的幸福生活。
產業富村 激發內生動力
一人獨居的李大爺住在哪兒,病痛纏身的付大娘家裡是什麼情況,駐村干部門兒清。
兩年多前,剛一到村,3位駐村干部就為村子繪制了一幅平面圖,每家每戶在什麼位置上,都標出來了。此后,他們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對全村進行走訪,還設計了一個村情調查表,以便於精准幫扶。
“付家村有80多戶村民,雖說人不多,但資源匱乏,人均隻有6分地。”摸清村情后,駐村工作組便謀劃著如何幫助村裡發展集體經濟,讓村民口袋“鼓”起來。
獨頭蒜是付家村的“特產”,卻一直沒有打開銷路。駐村工作組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團購群等途徑打通銷售渠道,將村民種植的5000多公斤獨頭蒜成功銷售。通過實地調研,更是為付家村確定了“互聯網+”現代農業、高端蔬菜、優質葡萄和農產品加工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村內的種植基地裡,幫扶單位投資30萬元,建設了兩個面積為2700平方米的高效設施農業大棚,寄托著大伙兒的新希望。
幫扶干部王帆說:“這上面結的是葡萄,下面種的是菜,我們是立體種植。”據介紹,目前已栽種800余株叢林玫瑰、寶光、脆光和藍寶石等優質葡萄品種樹苗,成活率98%以上。此外每年還陸續種植了多茬蔬菜,包括小白菜、菠菜、茄子、西紅柿、辣椒、黃瓜等多個品種。
雖說幫扶組隻有3個人,但這背后其實是天津大學4萬多的師生資源。駐村第一年,幫扶組就注冊了“小康路上的付家村”微信公眾號,線上線下相結合,幫助村民賣出5000多公斤玉米面。
文化育村 培育優良鄉風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眼下,付家村的文化建設在駐村工作組的幫扶下成效凸顯。
以“美麗村庄、成風化人”為主題,以付家村街道、牆體為載體,駐村工作組對村內街道進行統一設計和規劃。結合文化牆,打造黨建、文化、產業三位一體的文化長廊,進一步提升付家村文化氛圍。同時,還設計了“村徽”,為村裡人留下了一份鄉愁。
記者看到,村徽整體配色為“北洋藍”,圓環裡的中式花紋與天津大學的校徽相得益彰。突出天津大學與付家村攜手前行、共建小康的美好願景。
幫扶組十分注重提升村子整體的文化水平。
“最初我們把報紙一份一份地送到村民家裡,現在村民主動來村委會拿。”劉東海說,從2018年5月起,駐村工作組為每家每戶訂閱了一份報紙。
同時,孩子們的教育也是幫扶組最為關注、關心的。他們將天津大學堅持多年的愛心家教引入付家村,定期組織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面向本村中小學生開展課程輔導和興趣培養等活動,助力青少年成長。
2018年4月份,幫扶組組織付家村的中小學生及家長80余人赴天津大學開展“啟智立德,綻放未來”游學活動,進一步筑牢青少年學生學習成長的思想根基。
2018年“六一”兒童節之際,由天津大學離退休工作處組織離退休黨員捐建的圖書室正式開放,1800余冊各類圖書讓這間圖書室成為村裡重要的文化場所和鄉村文化交流平台。
“文化幫扶有助於群眾開闊視野、打開思路、樹立起文化自信,從而逐步實現經濟自立。”劉東海對此深有感觸。(記者 杜洋洋 攝影 劉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