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相声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2020年09月03日09:36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马志明接受记者采访。崔新耀摄

从我进入文化系统工作,正式从艺到今天已经整整63年了。大家都觉得我学说相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生在曲艺世家,从我曾祖父马诚方、祖父马德禄、父亲马三立,到我这辈,再到我儿子马六甲,已经是第五代了。在我的记忆里,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角儿”,我从小就在相声场子里跑,耳濡目染。我喜欢京剧,12岁时考入天津戏校,坐科6年,学武花脸。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说了相声。可以说我的一生是与相声相伴的一生,相声让我品尝了太多酸甜苦辣。

相声是典型的通俗文化、市井文化,从解放前撂地演出到后来进入茶馆、小剧场,在我印象里相声没有特别火爆的时候。我父亲马三立曾经说过,什么时候相声观众的数量能像球迷那么多就好了。现在他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相声演出也有了成千上万人的大场面,观众愿意花高价去买票,甚至一票难求,有更多的人关注相声,这是好事。

相声是门传统的艺术,又是创新的艺术,学相声、说相声的人,应该把传统相声不断继承、丰富、发展。过去相声老前辈们说的相声,内容冗长、节奏缓慢,适合当时慢娱乐时代观众的口味。但放在当下,可能只有极少数特别喜欢传统相声的相声迷才能坐得住,静心品咂出其中的滋味来;到我父亲说相声时,内容精炼浓缩了不少;再到我说相声,为了迎合观众,节奏更紧凑了,本子删繁就简,加工整理了不少传统作品,比如《大保镖》《红事会》等绝迹舞台很久的段子,经我整理之后,又重新搬上舞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表演形式上,因为我有学戏的底子,像《大保镖》《论拳》《五味俱全》《学跳舞》等作品中,我融入了铁门坎、双飞燕、虎跳、飞脚、刀花等戏曲表演元素,被很多观众称为“武哏”。还有的人为相声原声配像,加工制作成动漫、相声TV等形式,很有创意,也丰富了相声艺术的视觉效果,我认为对相声的传播和普及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相声和众多姊妹艺术之间都有互学互鉴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本质上和小品、脱口秀等艺术形式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像狗不理是包子,不管怎么改良,也不能把它变成汉堡包。相声的创新,其根本还是要在继承好传统表演技法的前提下,去糟取精,与时俱进,才能把相声说好,才能更有生命力。

一段经典的相声作品,我觉得应该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幽默生动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思想性。相声的创作和演出,应该大俗大雅,接地气,要把观众留住,必须研究观众的心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包袱堆砌,而不深入生活,这样的艺术是纯粹的机巧,偶尔为之不妨,但长期来看,分量略显不足,难以真正触碰观众的心灵,没有共鸣,难以成就力作。

相声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具风格的名家辈出,都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有的以说见长,有的以唱见长,有的擅于模仿,有的台风火爆,有的幽默含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传帮带,又汇集起大批的学习者、效仿者、传承者,给相声艺术注入了活力。

在我们行业内有“无派不宗马”的说法,我认为马氏相声之所以传承130余年,被大家如此推崇,得益于贴近生活,体验和观察生活,对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包袱笑料的特点讲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往往是直接从生活点滴中汲取创作营养,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含蓄隽永。通常是以第一人称“自嘲”式的表演,把自己当做被讽刺对象,娓娓道来,口风像在和观众拉家常,不一味地靠炫技,表现风格更加自然朴巧。我创作的相声《纠纷》是1985年前后多次到派出所体验生活,从民警处理的一起小得不能再小的街市冲突事件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这么一段因推着自行车轧对方脚而引起口角的故事情节,最终在民警的得当处理下,两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让观众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真实可信,于潜移默化中传递“得容人处且容人”的传统思想。相声作品的讽刺应该是委婉的,是洗脸不是杀头,是援之以手不是落井下石,寓教于乐之中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就可以了。

我父亲总说,得经常问问自己,凭什么吃饭,凭什么养家。可以说站在台上表演是他一生的情感寄托,对观众的尊重和热爱刻进了骨子里,即使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也没有放弃。《买猴》这部作品,当年是由其他演员最初表演的,效果不好,才派给了我父亲,他拿回来进行二度创作,拆了改、改了拆,反复琢磨这个本子,用脑过度,甚至还曾经从凳子上摔下来磕破了头。我小时候有时练习贯口,声音大了,我父亲就说:“干嘛呢?卖大力丸还是吃撑着了?你站在台上说相声,要让观众听了舒服、不累,有一种美感”。他也曾多次告诫我,说相声是有底线的,绝不能拿观众找乐开心,包袱要做到谑而不虐,格调低下的不要说,因为说完你自己就成了段子里那个俗人了。

有人劝我多收徒弟,也有人图我辈分高,提出来花钱拜我为师。但我非常反感这种磕头拜师、论资排辈的旧艺人风气,说相声,还得靠真本事吃饭。拜在谁的门下其实不重要,辈分大小也没半点儿意义,要说有意义,还得看对相声行业发展是否做出贡献。

相声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也荣幸地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我一直在琢磨传承这件事,从相声这门艺术的传承历史上看,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方式毕竟传播范围受限。2007年时,我儿子马六甲劝我出本书,他帮着我挑选出50多段我表演过的马氏相声代表作文本,同时将我的创作心得、表演经验、技巧要领等编辑整理,出版发行了《笑匠杂笈》一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刊印第三版了,很多学相声、说相声的年轻人拿这本书作为范本,我是很欣慰的。过去江湖人常说,“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艺业不可轻传,但我觉得相声艺术要传承,就不能把门户一类东西看重,要打破这类旧观念,相声才有新发展。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首先嘴皮子得干净利索,像背报菜名、地理图这类贯口是基本功;相声和其他各种曲艺形式分不开,和中华传统文化更分不开。想说好相声,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要说相声演员的天赋,我觉得除了口齿清楚,就是有幽默感、艺术感,另外,形象也挺重要的,不见得长得多漂亮,但台风要好,往那一站就是“角儿胚子”。真正想成名成家,必须要踏实下心来,不断经历舞台磨炼,厚积薄发。不能浮躁,别老想着一夜成名,基本功不好,传统的东西“拿不动”,传统相声的内涵把握不住,自身艺术水平无法精进,煊赫一时,终将陷入沉寂。我父亲晚年时,经常在台上说了十多分钟没使包袱,观众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耐心地等,准知道最后有意想不到的包袱。一方面是天津人非常幽默,不喜欢听浅显的,喜欢“皮儿厚”(耐人寻味的)的段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父亲的艺术造诣,和他在观众心目中的人缘,这就需要长期的舞台实践和艺术积淀。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形式、传播媒介也多种多样,对相声的挑战就更严峻了,创作和表演好相声,生命力还是来源于生活,越是面对挑战,越不能放松贴近生活、感知生活,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而今相声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这代人都老了,就希望能把我们所学所会的东西传承下去,很多年轻相声演员们,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比老一代有文化,这是好事,他们的学习途径多,实践机会也多,只要他们肯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我相信假以时日一定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弘扬这门传统艺术,助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采访整理:朱虹 视频:崔新耀)

(责编:崔新耀、陶建)

推荐阅读

滨海高新区按下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高新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实践中,担当高新责任、展现高新作为、做出高新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自创区建设新篇章!
【详细】
天津频道|独家关注|高层动态
|观点评论滨海高新区按下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高新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实践中,担当高新责任、展现高新作为、做出高新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自创区建设新篇章! 【详细】

天津频道|独家关注|高层动态 |观点评论


15个委办局晒出“民生成绩单”

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直播间,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与群众代表、听众、网友和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倾听群众意见、诉求,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让各部门能够直接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详细】
商业财经|游在天津|科教文体|民生舆情 15个委办局晒出“民生成绩单” 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直播间,围绕民生热点问题,与群众代表、听众、网友和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倾听群众意见、诉求,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让各部门能够直接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详细】

商业财经|游在天津|科教文体|民生舆情

本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