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沧海变成桑田需要历经多长时间?曾经汪洋一片的渤海湾如何一步步退海成陆?形成于约2300年前的古贝壳堤到底长啥样?这些问题都可以在6月8日重新对公众开放的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里找到答案。
据悉,重新开放的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在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室专家的指导下,对展陈内容和展览方式进行了调整升级,公共服务设施等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馆内还增设体验区,参观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贝壳外壳上的细胞,了解其“前世今生”等。
“2万年至1.8万年前,全球处于最后一个冰期里最寒冷的时期,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30米,海岸线后退至现在的大陆架斜坡处。比如,我们博物馆东侧10千米处是现在的海岸线,但当时的海岸线在博物馆东南约1200米处。大约1.1万年前,冰期结束,气温升高,海平面迅速上升,最远处到达现在的德州-白洋淀-廊坊-唐山一线。后来海水逐渐退去,约1000年前到达现在的位置。”该馆馆长赵永海告诉记者,在沧海桑田漫长的变化过程中,海水曾多次在大陆停顿,而每次停顿都会在渤海湾西岸留下贝壳堤古海岸线遗址,“我们博物馆里展示的就是约2300年至1200年前的第二道贝壳堤古海岸线。”
“贝壳堤是气候、海洋和陆地共同作用下的沧桑变化印记。”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的宣教老师为参观者详细介绍贝壳标本、贝壳堤演化图表,贝壳堤相关研究等,揭开贝壳堤形成堆积的“谜底”,以及对其实施保护的现实意义。通过遗迹本体展示,不仅为观众还原退海成陆的场景,还让大家在加深与自然亲近感的同时,增强爱护海洋、爱护湿地、爱护古海岸遗迹的意识。
在中国区域内独有的贝壳堤古岸线遗迹上搭建的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是本市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为更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该馆昨日正式加入“天津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暨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和“天津全域科普产业(人才)联盟”,并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记者 史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