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近年来,天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有关要求,切实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聚焦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坚持建队伍、提效率、送温暖、优服务,在救助服务、寻亲返乡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经验和做法,为全国流乞救助工作总结出优秀的“天津经验”。
“你让妈妈找得好苦啊!这么多年找你,你都知道吗?我终于找到你了……”头发已经花白的母亲紧紧抱住失散了近9年的女儿小红(化名),这个多年来只有在梦里出现的画面终于成为现实。
2017年,小红由公安机关送到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在工作人员登记时,小红显得非常抵触,只说自己名字叫“小红”,其他的闭口不言。公安机关也没能查到她的身份信息。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将她的信息录入救助信息系统,希望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查询一下小红之前有没有受助记录,结果一无所获。
小红入站以后,工作人员相继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推送、报纸刊登寻亲公告、DNA信息比对等方法为她寻找家人,仍然没有结果。由于小红患有精神疾病,站内缺乏专业的照料条件,工作人员只好将她送去定点医疗机构,边康复边寻亲。
在医院康复期间,工作人员定期找小红聊天。聊天时,小红一会儿闪烁其词,一会儿又沉默不语,毫无关联的信息内容让工作人员“摸不着头脑”,但是他们还是耐心地说着、听着,希望从只言片语中发现一丝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红在聊天中说自己在连云港儿童福利院长大。得到这个线索,工作人员立刻联系连云港儿童福利院进行核实,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查无此人”。工作人员没有气馁,而是继续问询,并将得到的线索及时发布到互联网,希望小红的家人能够看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寻亲工作的节奏,医疗机构封闭无法面对面开展问询,工作人员就利用视频聊天的方式开展线上问询。终于有一天,小红突然说:“我叫张艺苗,住在安徽省太和县肥合镇西朱庄村。”这是她第一次完整说出一个名字和地址,工作人员欣喜若狂,立刻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查找。然而,太和县并没有肥合镇。随后,工作人员在网上寻找西朱庄村,发现太和县宫集镇有一个朱庄村与西朱庄村相似度较高。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当地民政部门核实,结果得到的回复仍是“查无此人”。
这样的一个地址,不熟悉的人读起来可能还会略显拗口,但小红能流利地说出来,一定是相当熟悉的地方。工作人员判断,小红的家在安徽省太和县的可能性比较大。为此,工作人员将小红的信息提供给市公安局,希望通过公安机关协调安徽省太和县相关部门进行人脸比对。几天后,公安干警反馈,小红与太和县的张某某容貌高度相似。工作人员联系到张某某的母亲,将小红近期生活照片发送给她。经确认,小红正是她失散9年的女儿。至此,历时4年,多名工作人员接力寻亲,终于帮助小红重新找回了家人。
目前,我市救助管理机构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7000人次,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身体、智力残疾或者精神疾病,他们大都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姓名或家庭住址。对于寻亲团队来说,能够在短时间内为这些人找到家人固然十分欣喜,但是由于交流困难以及受助人员本身因素,为这些人找家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即使是受助人员提供了姓名和地址,“查无此人”也是家常便饭,寻亲工作一波三折是常态。
为尽快帮助受助人员重新回归家庭,我市在完成规定的“五加一”寻亲模式基础上,创新了“互联网+公安大数据”新思路,大力推广天津救助劳动模范闫世威同志“望、闻、问、切”问询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我市寻亲工作成功率达98%以上,位居全国前列。自2018年至今,寻亲团队共帮助1500余名查无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用爱心和恒心为查无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搭建起回家的桥梁。
今年3月份,为了帮助更多的受助人员回家,更好地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民政局在全市救助管理系统开展了“在站寻家,让爱回家”主题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各救助管理站寻亲经验,组织培训提高寻亲团队专业素质,建立了全市寻亲专家库,强化了入站72小时“黄金期”,对滞留在各机构内的受助人员展开多元化多轮次寻亲。目前,已经成功为49人找到家人,其中人工问询寻亲成功36人,网络寻亲成功4人,人脸比对寻亲成功7人,DNA信息比对寻亲成功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