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穩庄鎮張同忠、張同慶哥倆去年掙錢了,30萬元!
“早知道小站稻這麼受歡迎,我一開始就不該那麼便宜賣稻谷!”張同忠嗔怪的話裡滿是喜悅。
王穩庄鎮一半以上面積處於馳名中外的“小站稻”種植區,是天津市西青區10個街鎮中面積最大、農田最多的鎮。
守著天時地利,前兩年農民的收入卻和農業沒多大關系。
鎮長楊寶輝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起,釘子產業在這裡興起。鼎盛時大小企業有2000多家,遠近聞名。“制釘子、賣釘子雖然收入高,但污染大、能耗高。這兩年,隨著環境治理持續推進,制釘企業基本都關停了。”
“農民要增收,離不了農業。”鎮黨委書記張軍說,“鎮上決定集中提升改造2萬畝高標准稻田,引入中化集團團隊,振興小站稻種植。”
2018年5月,中化團隊入駐王穩庄鎮。10多個人,對兩萬多畝稻田實行全流程機械化和數字化管理。鎮裡還引進了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質量稻米加工廠,選種優良品種“天隆優619”,“種、肥、藥”全程可追溯,無縫監管。
早些年張同忠、張同慶哥倆也開過五金廠,“一年到頭最多也就掙個二三十萬元。”看著村裡規模化種植小站稻,哥倆咬咬牙,去年4月從鄉親手裡租下220畝地,請中化團隊負責技術支持,哥倆專心跑市場。
去年10月,哥倆的第一茬小站稻收獲。“開始也沒信心,不知道這米人家認不認,沒成想光一塊八毛五一斤的稻谷就賣掉將近10萬斤。”張同忠想起這事就后悔。
后悔啥?原來好品質自帶口碑,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城裡人開著車專門來買脫了殼、包裝好的小站稻。“買的人多了,價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上提,一斤新米的價格從三塊五、四塊、四塊五,最后漲到五塊!”盡管前邊賣賤了,但最后一算賬,還是掙了30萬元。
“比以前賣釘子一點也不差!關鍵咱還保護了環境,現在那成就感可不一樣。”張同忠自豪地說。
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天津的主會場就設在王穩庄鎮,2萬畝小站稻浪翻波涌。“我們琢磨著今年在稻田裡養些螃蟹,再多租點地擴大一下種植面積,搞個觀光農業啥的。”哥倆笑得很開心。
《人民日報》( 2020年01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