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崔新耀摄
人民网天津7月8日电 (崔新耀)从今天上午天津市举行的“以决战决胜的决心力度 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新闻发布会产业合作专场上获悉,2019年以来,天津市累计引导273家企业赴受援地投资,新增投资额18.86亿元,带动近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明确三大目标 打赢打好贫困歼灭战
据介绍,天津市充分考虑受援地诉求,依托天津产业优势,通过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全力引导企业在受援地投资建设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帮助受援地造血生肌。今年,天津市产业合作的任务目标是引导不少于96家企业在受援地投资,实际投资额达到6亿元,带贫人口不少于5.5万人,同时推动全市高水平超额完成任务。
抓好“三项重点” 促进产业合作提质增效
搭好平台,引导企业在受援地找到投资机会。2019年以来,通过组织开展各项对接活动,天津市累计引导企业赴受援地洽谈考察1000余家次,达成合作意向300余项。今年,天津还将继续组织津企陇上行、承德行、南疆行等系列活动,为企业投身开发式扶贫搭建平台、提供渠道。
做好扶持,为企业投资兴业保驾护航。为解决企业投资见效周期长、带贫任务重的问题,天津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总额4000万元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帮扶专项扶持资金,同步对接甘肃省,专门面向天津落户甘肃受援地的企业,设立了总额2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为缓解疫情期间企业的资金困难,天津市相关部门帮助企业申请列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争取优惠贷款和财政贴息等国家扶持,并协同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效化的扶贫项目融资服务机制,为企业投资创业提供配套支持。
搞好服务,理顺协调机制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天津对接受援地建立了稳固的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对落户受援地企业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特别是疫情期间,天津市组织各区和各前方工作机构根据受援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接,逐一摸排并推动落户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天津市落户所有受援地企业除经营决策调整外,复工复产率已达到100%,且一批新的投资项目正在陆续落地。
实现“三个突出”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产业合作
突出各方联动,汇聚形成产业合作合力。天津市发改委在会同全市16个区、9家市级单位以及5家前方工作机构,成立产业合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受援省市产业合作牵头部门的沟通衔接,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天津市产业合作咨询专家委员会,发挥天津市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家对产业合作的研究与资源配置作用,形成主责明确、多方参与、联动协作、优势互补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突出模式精准,因地制宜开展长效合作。根据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区别施策,突出精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在引导种养业企业方面,注重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天津食品集团、天士力集团、红日药业、物宗园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深耕当地种养业,在天津市对口的50个受援县打造了若干个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带动当地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满足了天津城市供给和相关产业原材料供给,建立起了基于市场经济规律的长效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天津市共有60多个种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在受援地投资,实际投资额达到7亿元。在引导工业企业方面,注重帮助企业发掘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空白,助力受援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灵台港峰门窗、镇原海牧康以及牧兴生物等一批企业,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享受到当地的土地、人工和政策红利。2019年至今,天津市引导赴受援地投资落户工业企业达到40余家,实际投资额近5亿元。在引导商贸企业方面,注重发挥商贸企业的快速带贫效用,组织商贸企业深入贫困村合作社和贫困户,采购特色扶贫产品,利用扶贫832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多种途径打开销路,在广泛带动贫困群众快速脱贫的同时,随着商贸流通交往交融不断深入,还直接带动了一批藏香猪、跑山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天津投资的种养产业项目落户受援地。
突出带贫能力,实现绣花式精准扶贫。天津在产业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产业园区+企业+贫困户”“电商平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带贫模式。委托专业咨询机构编制并公开发布《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对推荐的100个重点扶贫产业合作项目,均进行了带贫模式设计,确保落地项目的带贫效果。同时,聚焦脱贫任务较重的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县村,在专项扶持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进一步增强落户项目的带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