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天津市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學金獲獎學生名單公布,天津理工大學控制工程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簡皓榮獲創業特等獎。
喜訊傳來,了解簡皓的指導教師姜琨既喜出望外,又覺得這次獲獎多少有些“意料之中”:“他從父親因中風行動不便想到做外骨骼的殘疾人輔具,又因創業實踐中與聾人工學院共用一個樓想到為聾人做輔具,在學7年3次連續創業﹔他曾參加過多次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更是從第一屆就開始參加,並獲過全國總決賽銀獎﹔他的創業項目‘職道接梯──中國殘疾人職業生涯解決方案’運營兩年來,已針對230名殘疾人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順利找到工作……”得益於我市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簡皓與興趣相同的同學走上了創新創業之路。
在我市高校,像簡皓這樣,許多大學畢業生擇業觀開始發生轉變,自主創業、下沉基層、主動出擊,就業選擇范圍日益擴大。
創業帶動就業 闖出一番新天地
早在大二學年,天津師范大學的宋亞軒就開始為未來奮斗。與多數人不同的是,小學教育專業的宋亞軒沒有按部就班地進入小學校園裡與小孩子“斗智斗勇”,甚至,她從事著一份與所學專業關系並不大的工作──創辦日語教育機構。
“大一的時候因為興趣報了日語班,學著學著就產生了自己開班教學生的想法。”宋亞軒覺得,做什麼領域的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做出有益於社會的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次線下日語活動中,宋亞軒認識了兩個同樣有創業想法的小伙伴,三人一拍即合,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回顧自己創業的全過程,大到租房選址,小到招生時措辭,這些宋亞軒從來沒在課本上學到過,但是憑借著自身的韌性,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案,在摸爬滾打中逐一克服困難,將日語部管理得井井有條。如今的她很慶幸自己沒有退縮,並變得更加堅強。對已獲得的成果,宋亞軒非常開心和滿意:“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是對自己努力的回饋。但我並不滿足於現在的狀況。我希望能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讓更多人有一項專業以外的技能,能為更多同學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將來就業時,更有資本和底氣去爭取更好的崗位。”
除了創業者自身的“源動力”,學校積極開展精准的創業指導服務也至關重要。
天津美術學院版畫專業2016級本科生蘭瑾面臨畢業時原本很迷茫,有心創業卻不知道什麼更適合自己。“這期間輔導員起了很大作用,他見我有勇氣想創業,便一直鼓勵我、引導我,給我講解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可以申請補貼和貸款等,還推薦我參加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及創業訓練營,針對創業項目一對一進行項目輔導,提高創業成功率。”
蘭瑾說,如今她成立了一家美術培訓機構,今年寒假時已招收百余名5至18歲學員學習美術專業知識,帶動就業7人。
“學生自主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一項新課題。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注意貼近社會需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創造能力,使學生的創業之路穩健而富有成效。”天津美術學院大學生就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汪延斌說。
到基層去到西部去 樹立行行建功的新型擇業觀
就業季,我市各高校積極倡導和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和國家重要行業與領域就業,不少畢業生也紛紛轉變就業觀念,把積極投身西部建設、到基層建功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新型擇業觀。
“擇業期間,我積極投遞簡歷參加面試,也得到了一些機構的錄用通知。后來學院通過就業政策宣講會、黨支部會議等對我們畢業生開展關於新時代青年應該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教育活動,我意識到身為新時代的青年和學生黨員,應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做些更有意義的事。”談起自己的就業打算時,天津城建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16級學生李蒙蒙說,她最終報考了天津市河東區社區工作者,如今已被擬錄取,正躊躇滿志地到基層去歷練,“我想為基層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青年的力量,盡職盡責,服務好社區群眾。”
南開大學商學院2016級本科生唐愷,即將作為選調生去廣西基層從事行政工作。來自浙江的他,放棄了回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工作機會,志願建設西部地區。“大二時我聽過去廣西做選調生的學長、學姐來校宣講,從他們的介紹中,我覺得廣西選調生的政策是比較完善的,廣西的自然環境非常吸引我,這些給我很好的印象。”唐愷說,“沒選擇回老家,因為覺得浙江的發展已經挺好,廣西可能經濟落后一些,但發展前景廣闊,我應該為西部大開發多做貢獻。”唐愷坦言,能力上的不足需要在工作中彌補和適應,“好在去年暑期實踐時,我到寧夏青銅峽市做過局長助理,對行政工作有一定了解。再說,不斷學習也挺好的。我會腳踏實地,在基層一線砥礪品質。”
主動出擊迎難而上 “逼”出就業增量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城軌運營專業應屆畢業生侯國濤沒有想到,連續半個多月的與用人單位保持聯系,不僅讓自己成功就業,而且還為學校的其他7名畢業生帶來了工作機會。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前5個月,各高校都停辦了校園招聘會。那段時間,除了每天接收來自學校的推薦崗位外,在網上瀏覽各種招聘信息已經成為侯國濤的一種習慣。6月初的一天,侯國濤在多個招聘網站發現了淮河能源集團的招聘信息。經了解,該集團現為淮南礦業集團控股的國有上市公司,主營鐵路運輸、發電生產等,與自己學院部分專業對口。但由於招聘信息沒有列明詳細的招聘計劃,侯國濤決定主動出擊,與該集團人事部門取得聯系。
“當時,他們說沒有對天津院校的招聘計劃。”了解這一情況后,侯國濤並沒有氣餒,而是與該集團人事部門一直保持聯系,介紹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概況、專業設置、畢業生就業方向等,在他的一直堅持下,該集團人事部門最終產生了招聘意向。隨后,侯國濤將該集團具體情況以及聯系進展上報給學院招生就業處,在就業老師指導下繼續與淮河能源集團洽談用人事宜。
讓侯國濤激動的是,6月18日,淮河能源集團來到學院進行校園招聘,20名學生參加面試,最終錄取了包括他在內的8名畢業生,涉及鐵道機車、城軌工程、通訊技術、城軌運營4個專業,全部為國企正式職工。“疫情之下的就業很特殊,老師們在全力沖刺,我們自己更得加倍努力。”侯國濤說。
有關教育專家分析,政府相關部門近年做了大量指導大學畢業生轉變擇業觀的工作,這些工作已初見成效,有力促成了大學畢業生擇業觀的改變。今年3月,市教育兩委會同市人社局、財政局投入真金白銀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對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提供最長2年社保補貼,對大學生創業提供最高50萬元免息貸款,並給予每月2500元房租補貼和3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5月,我市又出台40條“硬核”舉措,釋放1.1萬個優質崗位,推動基層崗位定向招聘2020屆應屆畢業生,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提速增質。此外,“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也贏得了高校畢業生的青睞和踴躍報名。(記者 姜凝 張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