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區精武鎮付村
西青區李七庄街王蘭庄村
夏日朝陽照進西青區辛口鎮。
73歲的第六埠村村民張振來在自家院子裡洗漱。自從家裡裝上了沖水馬桶,他再也不用大清早到村頭的旱廁倒“便盆”。此時,在大杜庄村,村民朱娜已整理好著裝准備出門,去村裡的葫蘆工藝品制作工作室上班。
如今,在西青區的各個村鎮,村民們有的像張振來一樣,享受著宜居的田園生活﹔有的像朱娜一樣,投身於特色農業項目。他們都嘗到了農村環境舊貌換新顏的“幸福果”。
2019年,西青區被國務院認定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區,並獲得全市首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該區15個規劃保留村全部實現“四水”集中收集和達標排放。老舊的旱廁成為歷史,365座標准化公廁遍布村落,8061戶農民家裡用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沖水馬桶。
值得一提的是,該區在提升改造居住環境的過程中,逐步從“打造美麗鄉村”向“帶動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延伸,“大美稻香”“百年花鄉”“重走長征路”“三河匯景”等特色村庄和農業項目成為家喻戶曉的“鄉味兒網紅”。
一片老村落 留下祖輩代代情
過去十幾年裡,張振來一家人和十幾戶鄰居共用一個旱廁。冬天,黃褐色的薄冰滿地﹔夏天,蠅虫到處飛。村裡每戶人家的作息大同小異:早上端著“便盆”去旱廁倒掉,晚上提著一天存下來的污水去路邊的下水道倒掉。
“最怕下雨,雨水順著台階像瀑布一樣往下流。沖下來的不僅有泥沙,還有上一排人家扔的垃圾。誰不希望像住樓房那樣有水沖廁所,有熱乎乎的暖氣,徹底告別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日子呢?”張振來說。
2018年,改變來了。西青區在全市率先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同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村衛生戶廁建設。清臟治亂、垃圾分類、留璞增綠、提升改造農村公路和基礎設施,“雙軌並行”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生活環境開啟“美顏模式”。
改變帶來了好生活,也讓曾經離家闖蕩的年輕人有了回村的念頭。張振來的孫女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鄰鎮的機關單位工作。村裡斷頭路打通后,孫女從鎮裡搬回來跟老人同住。“村裡空氣好,生活節奏慢。夏天敞開房門,過堂風比空調舒服多了。家裡有了衛生間,過去怵頭的洗漱和如廁問題都解決了,生活更愜意了。”張大爺的孫女說。
臨青山綠水,伴雞犬桑麻而居,滿心滿眼皆愜意。大清河南岸,第六埠村遠近聞名的千畝蟹田稻一片蓊郁。張振來家有3畝地就在裡面,稻田連續3年大豐收,開發的釣蟹旅游項目,游人絡繹不絕。
一棵葫蘆藤 開出特色產業花
不僅是第六埠村,整個辛口鎮處處皆有特色風光。沿河而上,夾在獨流減河與南運河之間的大杜庄村,葫蘆產業方興未艾。
兩年前,津淶公路提升改造,毗鄰公路的大杜庄村部分土地需要進行清整。當時,剛上任不久的“80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畢紅鴿在走訪過程中,從葫蘆種植上找到了發展機遇。
村民張振岩、張振青兩兄弟種植了一種名叫“天津嘴”的葫蘆。葫蘆細腰,沒有臍,兩個肚子豐滿且一樣大小,最大的葫蘆能長到1.5米左右,是文玩界、工藝品界公認的“上品”。一把普通品質的葫蘆可以賣到3000元,一把精品葫蘆的價格最高可達上萬元。這種葫蘆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可喜的是,該品種在大杜庄的產量能達到一畝地20把。一年下來,種植葫蘆的收入遠高於種植傳統農作物。
得知葫蘆的價值,畢紅鴿對葫蘆產業開始調研,發現村裡的許多農戶都在種植“天津嘴”葫蘆。像張振岩、張振青兩兄弟這樣的葫蘆種植大戶,還引進了日本、墨西哥、美國等地的品種。在村“兩委”班子會上,畢紅鴿提出了村集體發展葫蘆產業的構想。會后,系統規劃、各地調研和聘請專業培訓老師為農戶授課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借著農村環境整治的機遇,畢紅鴿帶領村干部對過去荒廢的幾間平房和小院進行提升改造,建起了葫蘆烙畫工作室。得知村裡開辦工作室,朱娜第一時間報名。憑著以往的繪畫基礎,她的烙畫得到了很多商家的喜愛,銷售緊俏。她也被聘為工作室的指導老師,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村裡很多年輕人和朱娜一樣,開始回村工作,或是種植葫蘆,或是深加工,或者從事相關行業。
“鄉村振興還得靠產業支撐。有了好產業,才能讓願意留在鄉村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建設鄉村的人更有信心。”畢紅鴿說。
一個領導小組 情牽大事小情
“整”和“治”是起點,構建長效管護機制才能使“美、淨、宜、璞”的新農村環境保持長久。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啟動伊始,該區第一時間成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協調組織全區春夏秋冬戰役、“百日大會戰”攻堅、常態化組織明察暗訪、督促街鎮整改等,讓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得以落地實施。同時,積極做好保障財政資金投入、落實三級網格體系、嚴格“考核問效”、引入專業化團隊參與農村環境管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等工作。
鄉村環境改善的同時,農民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該區在全市率先把婦聯、團委等群團組織納入到領導小組中,圍繞家庭活動、學校活動開展“最美家庭 最美環境”“小手拉大手”等環保主題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民素質。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個村主動拆掉大棚房,關停高耗能的村級工業園,因地制宜發展“接二連三”的田園綜合體,持續改善路邊、河邊、田邊、村邊、屋邊環境,突出留璞增綠,擴大生態空間……綠林花海與村舍民居交相輝映的大美格局正在形成。
生態綠,產業新,農民富。綠是結果,也是支撐。靠綠就要養綠。近年來,該區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扎實推進“綠網換綠植”行動,努力在完成4.4萬畝的基礎上自加壓力、擴展成果,在更大范圍補綠增綠。
“目前,我們正在加快綠色生態廊道、生態片林等重點項目進度,進一步密織綠色生態屏障。同時,堅持在全域提升上發力,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等工作統籌推進,推動農村環境全面改善。”西青區委書記李清說。
綠,也是未來。深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該區將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提標擴面:由村庄向鎮域、田園、庭院拓展,由“清臟治亂”向“美化亮化”轉變,推動農村真正綠起來、美起來。
同時,該區在保留規劃的15個自然村中,著力打造11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精准施策,做優做強現有特色農業項目,培育更多鄉村旅游品牌和農業休閑項目,切實通過農村環境整治成果激發鄉村活力,實現鄉村振興。(記者 王音 通訊員 於愛澍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