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

本報記者 楊子岩 扎 西

2020年08月08日10: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一條“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

天津武清區永定河故道國家級濕地公園景色。新華社記者 馬 平攝

紅嘴鷗在天津市獅子林橋附近的海河水面捕食。新華社記者 李 然攝

7月18日,游船在天津曙光水鎮內航行。新華社記者 李 然攝

天津,是一座臨水而興、依河而建的城。

從隋唐的“三岔沽”,金的“直沽寨”,元朝的“大直沽”,到明朝的天津衛,可以說,天津的發展從未離開過“水”。

這個“水”,是渤海,是“七十二沽”,是坑、塘、窪、澱,更是那條穿城而過的海河。

老天津們常說,“天津依著海河立,沒有海河呀,就沒咱天津。”一句“我是吃海河水長大的”,更是浸潤著天津人對海河無盡的感情。

天津城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河、人與海結緣的歷史。

因水而興 為水而困

一座城市,要是有了一條河,它的氣魄就大了起來,氣韻就靈動了起來。這河,甚至決定了整個城的風貌,決定了整個城市的興衰。

天津的興,始於水。

在金剛橋下的三岔河口,河水拍打著岸邊的年輪,還能依稀還原昔日繁華的影像。

海河上游,華北平原上300余條大小河道匯流到中游——永定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大河流,然后形成傘狀,川流不息扑向下游的三岔河口。

這河口,一頭連接京杭大運河,另一頭向東,河面陡然開闊,形成海河干流,浩浩蕩蕩橫穿天津市區72公裡,由塘沽大沽口注入渤海。

繁華時,那是往來大運河的漕船百舸爭流,那是“長蘆鹽”的倉庫林立,那也是碼頭上的人聲鼎沸,更是桅帆林、河上槳影連連……

天津,也為水而困。

1953年出生的劉鳳任,打小就生活在獨流減河邊的王穩庄鎮小張庄村。“村裡到河邊100多米,那時的水,甜咧!”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天津並不缺水,甚至因為四下裡皆是水面兒,反而洪澇旱鹼災害齊全。雖然1958年開始的那場根治海河的運動,解決了這些個問題,但由於上游來水減少,人口增加、用水量劇增,環水的天津反倒缺了水。

“天津一大怪,自來水腌咸菜。”說的就是天津因為地下水位的下降,一度引起海水倒灌,海河水難以下咽。

不過最主要的,並不是飲水的問題。因為隨著引灤入津、引黃入津,到現在的南水北調,天津人的飲水問題解決了。天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水污染。

由於地處“九河下梢”,天津海域是京津冀地區幾條跨界河流的入海口,大量污染物從這裡流進大海。

再加上渤海本就“先天不足”,作為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匯聚的半封閉內海,海水交換和自淨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極其脆弱。

更令人頭痛的,是人為污染。

上世紀50年代,天津工商業非常發達。海河沿線集中了很多老工業企業和民居。“工業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河,居民在家隨手就能把垃圾扔到河裡,屋子地下挖個洞,就能把生活污水排了出去。”75歲的“老天津”孫連起回憶。

“當時那種粗放式的發展,一時間讓獨流減河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斷面上各種顏色的廢水時常出現。”王穩庄鎮人大主席王慶茂,曾擔任西青區環保局副局長。

劉鳳任的“遭遇”

西青區王穩庄鎮地處天津四區交界,交通便利。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的制釘業遠近聞名。鼎盛時,大小企業上千家,產值超過50億元,全國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

劉鳳任勤快,也是村裡的能人。上世紀70年代時,他種過果樹,養過魚。1986年,劉鳳任承包了獨流減河邊上的180多畝魚塘,日子過得挺滋潤,“一年最少也能掙個萬把塊。”

可到了1999年,魚塘不讓干了,“說是污染水”,劉鳳任有氣。

另謀生計吧,眼看制釘業這麼紅火,劉鳳任便與人合伙辦起了五金廠。可好景不長,盡管當時鎮上的企業效益普遍不錯,王穩庄鎮決定關停鎮上不達標排放的企業,劉鳳任的廠子也在所難免。

劉鳳任的遭遇,反映了天津這些年不斷加碼的治水力度。

天津的美在水,在海河,在海灣,而不是那一河臟水、一灣污海。

2006年,在國務院批復的天津總體規劃中,特別要求天津“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濕地眾多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建設生態型城市。”在當時,將特大城市定位為生態城市的,隻有天津。

可要想恢復海河流域當年的風採,沿河、沿海的污染治理力度必須得加大。

“陸源污染的控源,主要是‘三水’共治,也就是治理好工業、城鎮和農業農村污水。”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副處長高翔介紹。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天津就已開始整治排污工作。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被稱為史上最嚴治水條例。

“天津發布了落實‘水十條’的意見,制定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了《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構建起了嚴密的法治體系,治水有法可依。”高翔說。

整治力度,加了一碼又一碼。

2017年4月,天津市吹響了“散亂污”整治的號角。關停取締、搬遷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齊下,王穩庄鎮356家“散亂污”企業按期整頓治理完畢。全市范圍內摸排出的2.2萬余家“散亂污”企業已全部關停整治到位。

從2017年開始,天津全力推進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長”:全面實行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湖)長”制。

2018年,正式施行的天津市《污水綜合排放標准》,將污水排放標准提高到“准四類水”。

2019年,天津市發布《農村生活污水處置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准》,進一步加強農村污水處理站的監管。

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正在讓河道逐漸恢復“健康”。數據說明治理成果,天津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類水質比例從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類斷面不復存在。

越來越干淨的海

2018年,全國生態環保大會過后,環渤海的三省一市裡,天津率先打響了渤海污染防治攻堅戰。

“前期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查清入海的兩個通道:一個是河流入海口,另一個就是排水口,兩個通道跟海之間都有交換。”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主任周濱,長期關注著渤海生態治理。

經過勘察,工作人員很快弄清楚了,天津市入海河流一共是12條。

“我們現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對12條入海河流實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動,對上千個入海排污口實施“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高翔說。

“排口一直困擾著咱們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是個比較大的工作瓶頸。”周濱解釋。

近年來,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下,天津花了很大力氣,摸排出1000多個排水口。目前正在做這些排口的分類、溯源工作:到底是雨水、污水排口,還是養殖農業排口?“溯源分類之后,便可以對問題排口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周濱說。

採訪當天室外溫度是36.4℃。監測人員徐楊正在背著自己的家伙什兒——一架30多公斤的無人機艱難地走在海岸邊的簡易道上。由於車船無法到達目的地排口,他隻好徒步2公裡左右。“有時候,走四五公裡也很正常。中暑,暈船,爬坡下坎,跨過岸線,加班加點都是小菜一碟。”

暑天的海邊太陽炙烤著,徐楊的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半個多小時后,徐楊和兩位同事達到預定的目標地。稍作歇息,便開始了監測工作。

為了治污更科學,更精准,遙感影像、聲納等高科技手段,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的設備也應用在監測溯源上。

2016年,徐楊開始學飛無人機,不斷學習,掌握了精湛的無人機飛行技術,在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裡小有名氣。

跟徐楊一樣,這一年裡上百名監測人員,不斷用雙腳丈量153公裡的海岸線。

越來越嚴的環保政策,也倒逼沿岸的企業進行尾水排放升級改造。

濱海新區楊家泊鎮,沿線15公裡毗鄰漢沽鹽場,擁有晒鹽地高鹽度鹵水、豐富的鹵虫等天然餌料及海淡水隨時調換等資源優勢,鎮子的楊家泊村近80%的人家從事水產養殖。

工廠化養殖企業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戶,鎮內供水和排水的壓力非常大。

2017年,楊家泊鎮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積極對接,簽訂了工廠化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項目技術開發合同,對養殖尾水科學處理進行試點。

村民楊廣奇的企業天津市濱海區農世元養殖有限公司在試點之列。

可一聽說要花200多萬元,楊廣奇開始犯嘀咕。村裡大的養殖戶,這連續十多年的投入,怎麼著也投資了3000多萬元。“不干吧,投入了這麼多,改行也不見得有好的項目。不改吧,環保政策越來越嚴。”

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局、濱海區農業農村委等部門找上門講政策、搞幫扶、送溫暖,楊廣奇逐漸想通了,建起了循環水系統。

採訪間隙,楊廣奇分別從進出口接了兩杯水對比明顯的水。

“您瞧,這循環水跟咱的自來水差不離呢。現在尾水回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基本可以達到零排放。

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天津近岸海域水質大幅度改善,海水優良比例提高了50個百分點。

“海邊的垃圾少了,水質變好了,漁獲也多了。”濱海新區大神堂村漁民劉佔富對水質的變化感受頗深。“靠水吃水,以前水質不好的時候,村裡養殖戶們損失慘重,養的魚蝦幾乎全軍覆沒。”

常年從事渤海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天津農學院副教授李永仁近兩年在海裡發現了很多的海洋生物,“喏,這種貝類就是縊蟶,大概有一二十年沒有在天津出現了!現在是成規模出現。”

海的水質,變得越來越好!

綠色屏障綠色城

天津城市規劃有過多次調整變更,無論是“一條扁擔挑兩頭”,還是“一軸兩帶三區”,始終沒有離開海河這條主線。

“水是我們最大的特色,也是絕不能被破壞的一個特色。”負責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項目的規劃師郭志一博士,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

她知道,正由於城市的不斷擴張,使得海河這根“扁擔”日益斑駁,“很多地方都被開發了。”

在她的規劃中,就是把連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這736平方公裡,恢復“原有的坑塘風貌,水榭連通,讓毛細血管一樣的干渠連接起來,形成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的空間格局。”

經過兩年多努力,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區一級管控區有林面積達到14.28萬畝,林木(綠化)覆蓋率達到20.4%,藍綠空間佔比提升到63.5%,“‘水豐、綠茂,成林、片林’的生態效應雛形初現。”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二級巡視員、雙城生態屏障指揮部副組長范樹合說。

津南辛庄灣原來分布有20余處池塘,如今通過人工挖掘,擴大水體面積,打造出15個生態湖,栽種了20余種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體的錯落景致。7800畝綠色生態屏障片區內,林間百花盛放,岸邊千畝稻香。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8月08日 第 03 版)

(責編:唐心怡、陶建)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