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SARS來襲,他作為“紅區”黨總支書記,帶隊進駐我市疫情始發地,負責重症患者救治和感染防控任務,交出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漂亮“答卷”。
17年后,新冠肺炎肆虐,他再次擔任臨時黨總支書記、領隊,率領我市首批醫療救治隊支援武漢,在抗疫最前沿奮戰52天后平安凱旋,創造的“天津模式”得到國家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肯定與推廣。
他,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陸偉,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前線“先鋒官”,是關鍵時刻靠得住、危急時刻頂得上的抗疫“帶頭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天津力量和智慧!
1月26日當晚,在前往武漢的飛機上,陸偉就成立了臨時黨總支,組建5個小組做好戰斗准備。“疫情之下,我們就是要同心協力,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時至今日,陸偉都清楚記得抵達武漢時的場景。曾經繁華美麗的城市完全籠罩在壓抑的氣氛中,街市一片蕭瑟,人們情緒跌入低谷,仿佛到處都可能藏有新冠病毒,似乎空氣都凝結了。
這一切都沒有改變陸偉和隊員們“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和“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決心。
確定援助武漢市青山區武鋼二醫院后,醫療隊發現,即將接管的是一座廢棄多年的建筑,年久失修,很多門窗缺少玻璃,滿地垃圾與灰塵。1月27日,就在醫療隊接管的前一天晚上,這裡已經入住了約60名等待救治的患者。
沒有更衣區,沒有熱水可以洗澡,沒有中心供氧,沒有藥品及心電監護等基本醫療設施,連最基本的救治條件都不具備……面對萬難情況,陸偉緊急召開臨時黨組織會議,要求1月28日上午10點30分前必須進入“紅區”,並擲地有聲地發出沖鋒號令:“不能放棄一名患者,不能放棄一絲希望!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黨員跟我一起先上,做好病區環境准備,克服一切困難接管患者。”
生命至上!爭分奪秒!
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陸偉身先士卒帶著隊員們挺進病區,打掃衛生,整理物品,准時接管患者,制定出詳細的醫療方案,建立了基本醫療秩序。
作為抗擊過SARS的老將,陸偉憑借豐富的抗疫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率先提出了“感控三原則”來保証醫護人員的安全:嚴格劃分“紅區”“黃區”“綠區”,避免交叉感染﹔實行規范防護,既保証人員安全,又避免過度防護﹔實行一人盯一人、一對一檢查防護措施。
這三條原則為最終實現“零感染、打勝仗”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天,國家疫情防控指揮部門就在簡報中,對“感控三原則”提出肯定,並向更多醫療隊進行推廣。
當時的武漢正處於疫情最危急的時期,醫療資源非常有限,床位收治能力也比較滯后。在這種情況下,為提高患者救治效率,陸偉又提出了“救治三原則”:輕症患者盡快出院﹔重症患者盡快轉輕﹔盡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讓輕症患者盡快治愈出院,能幫助更多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也能鼓舞醫療隊員的士氣,而且可以騰出床位讓其他患者住院得到有效救治。”陸偉解釋道。
經過不懈的努力,2月6日,武鋼二醫院首批8名患者出院,而后更多的患者轉危為安……
在武鋼二醫院,陸偉率領天津一隊與隨后抵達的天津二隊並肩作戰,先后收治277位患者,治愈出院201人。他提出的“感控三原則”“救治三原則”和“六集中三分管兩確保”等工作方案,先后4次得到國家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的肯定和表揚。
“隻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后果都要擔當。”在武漢前線與疫情正面交鋒的一個多月裡,陸偉帶領臨時黨總支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時刻用自己迎難而上、沖鋒在前的言行鼓舞著每一位隊員。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斗志,雖然每次脫下厚厚的防護裝備,身上都滿是汗水,面頰上留著深深的口罩印,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過怨言,言談話語間始終充滿信心。
圓滿完成支援任務后,回到工作崗位上的陸偉迅速投入到日常工作中,4月13日就重出專家門診,每天忙碌在診療一線和醫院管理工作中。
與此同時,陸偉也通過黨課和專題報告,把天津醫療隊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和感人事跡傳遞給醫院職工、醫學生和社會大眾,不斷繼承和弘揚抗疫精神,分享疫情防控和感控管理經驗,與全院職工同心協力,全力以赴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
陸偉說:“疫情中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一個人的力量或許綿薄,但會感染、帶動更多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會匯聚成抗疫的磅礡力量。今后要不斷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將一線積累的寶貴經驗與抗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