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少年閱讀文明手冊。記者 張智/攝
日前,天津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單位聯合發布了“天津市學雷鋒志願服務‘六個一批’先進典型名單”,其中濱海新區文博小使者項目獲評天津市優秀志願服務項目。這是濱海新區博物館面向青少年精心設計推出的一項具有文博特色的文化志願服務活動,通過“小小講解員”“國學課堂”“走進歷史”等側重點不同的活動,讓參與者深入學習文史知識,也在無形中加深他們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熱愛。事實上,這一品牌活動已經持續開展5年之久,而在新區,像這樣持續開展、深耕細作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品牌項目不勝枚舉。各部門、街鎮發揮自身優勢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為未成年人營造了健康的成長氛圍,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們的文明素養。
深挖特色資源打造品牌項目
“魚繩結又稱水手結,是漁民、船員在長期漁船作業、海上運輸、網具制作及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的繩結。”前段時間,濱海新區博物館邀請了曾在多艘大型散裝輪船擔任水手長的陳曉鐘為孩子們做魚繩結技藝演示活動,50余位學生和文史愛好者進行了現場的觀摩和學習。活動中,陳老師詳細演示了平結、縮帆結、水手結、單索花結、雙索花結5種魚繩結的打法,並現場指導參與者學習打繩結,希望他們通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繩結,進一步了解濱海新區的鹽漁文化。
在博物館,未成年人跟隨不同的主講人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在圖書館,孩子們在館員講的一個個故事中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濱海新區文化館則將本地特色文化評劇打造成新區文化系統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品牌項目,連續舉辦六屆的少兒評劇節,不僅提升了新區少兒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還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廣泛影響力。有的部門關注未成年人的文化素養,有的部門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區婦聯通過每年的“家風大篷車巡展”,不斷提升改善未成年人成長的家庭環境。區殘聯關注自閉症等特殊群體的成長,通過引進先進的教學方式,讓殘疾兒童也能獲得展示自我的舞台。區民政局“軍旗護成長·情系貧困生”品牌項目不僅捐資助學,還通過各類專題宣講,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輻射基層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除了利用自身平台為未成年人成長開辟空間,不少單位還與社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將自身資源輻射到基層,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時時助力。(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區科協先后在新村街道、寨上街道、海濱街道、北塘街道等地舉辦新區2020年科技周基層重點活動。通過杠杆原理指導大家組裝中國傳統的“杆秤”,講解中式傳統餐具的歷史傳承,展示新型機器人,讓孩子們獲得與最新科技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各街道、社區也根據自身特點設置了滿足未成年人多樣需求的活動。新北街道貽錦台社區未成年人佔比大,社區也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教育,建設300余平方米的未成年人活動室,配優配齊供未成年人活動及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場所設施,兼顧了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特點,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積極參與社區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的活動。今年7月份,社區啟動公益創享計劃項目“種子計劃”,把環保公益活動辦成創意手工課,提升社區未成年人的環保意識,增進鄰裡關系、親子關系,也鼓勵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區建設與發展中。
小手拉大手共同踐行文明美德
除了各部門為未成年人營造的多彩成長環境,新區還從全區層面開展針對未成年人的專項行動,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提高文明素養、養成文明習慣,並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帶動一個家庭,聯動一片社區,營造崇尚社會公德、踐行文明美德的良好氛圍。據了解,“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活動向全區中小學發放《致家長一封信》20萬余份,共有90余個社區與130余所學校簽訂了“共建協議”,社區與學校合作開展“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活動563次,累計參與學生約17000人次,累計帶動家庭參與社區活動約13000個次,僅6月至8月參加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的學生就達到了5萬人次。豐富多彩的環境中,未成年人在茁壯成長,新區也評選出一大批“新時代好少年”,這一殊榮不僅給予這些優秀的孩子認可與鼓勵,也為更多新區少年的成長指明了方向。
短評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各項活動中,可以感受到濱海新區舉全區之力為未成年人營造的既多彩又健康的成長環境。新區教育系統和各街鎮、社區全方位籌劃、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為少兒成長保駕護航﹔各部門以未成年人為目標,根據自身特點打造符合少兒需求的活動,讓更多青少年享受資源、獲得提升。在豐富多彩的成長環境中,新區少兒也不負眾望地卓越成長著。(記者 范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