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逸舒適的城市到偏遠荒蕪的小村落,從保險事業從業者轉變為基層扶貧干部,他以真情和實干踐行著黨員的為民初心,自2016年2月加入幫扶工作隊以來,已走過4個年頭。
懷有扶貧之真心,謂之慈
2016年,在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淮安漣水支公司工作了30多年,即將退休的陳登華主動請纓下鄉扶貧。
在駐村幫扶4年中,各級黨委一直給予陳登華高度的關心與支持。從2016年的義興鎮苗戴村,到2018年的岔廟鎮百子村,陳登華將省公司黨委的使命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扎根基層,真抓實干。
脫貧之路任重而道遠,在他看來,首先要靠黨建引領。他注重提升黨員修養,加強全村黨員黨性修養、提高黨員政治意識,使每名黨員都參與其中,不讓任何一名黨員做助村發展的局外人。
與此同時,陳登華開始走村入戶,找尋致貧原因,坐在農家小院,談未來發展。他克服貧困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困難,對村民進行走訪、調查和座談,認真做好每一個貧困戶的走訪記錄,詳細掌握貧困現狀、分析致貧原因,找出“貧根”。
扶持產業之精准,謂之誠
義興鎮苗戴村位於漣水縣最北端、位置偏僻,有426個農戶,低收入戶79戶,貧困人口就有324人,年收入達一萬元的家庭僅有6戶,無村辦企業和民營企業,無任何集體經濟收入,村委辦公大院破舊不堪……經過兩年的努力,苗戴村村集體收入18萬元、低收入戶人均收入6000元等脫貧攻堅指標已經達成,村裡的老年保險、女性安康保險參保率達100%,群眾風險防范意識顯著提高,切實緩解了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局面。
扶貧先扶志,引入柳編技藝。如何帶動村裡留守老人、婦女這樣的低收入群體脫貧?陳登華苦苦思索,到處找尋適合項目。經過多方考察了解,他發現柳編項目非常適合,他組織專人前往山東柳編大鄉臨沭縣取經學習,買回材料、工具,動員村民們編織。
結合土地資源優勢,打造“帶不走的扶貧項目”。陳登華帶領村干部到縣陳師鎮同心村、徐州市雲龍區考察苔韭種植。經過反復論証,村干部及鎮黨委意見匯總后,決定成立苔韭合作社,流轉26畝多土地種植苔韭,既為村集體創收,又帶動低收入戶到合作社務工,提高家庭經濟收入。苔韭項目的成功實施,帶動了20多戶低收入戶就業,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可觀的經濟創收。
百子村位於漣水縣岔廟鎮區北,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834戶、3158人,其中低收入戶佔全村總人口比重六分之一,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2017年該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經過短短兩年,到2019年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8.36萬元,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超過6200元,全部脫貧摘帽。村民們說,要感謝中國人壽實施的“靶向”扶貧“產業+保險”新模式。百子村集體脫貧目標的實現,有賴於陳登華在后方單位的傾心幫助下為“百子村脫貧攻堅”任務實施的4個扶貧項目:一是整合幫扶資金,統籌標准化廠房﹔二是合理規劃后方資源,實現集體經濟增收﹔三是組建勞務服務隊,聚焦碧根果種植項目﹔四是以絲匯情,建立紡織稅收獎勵機制。
發揮保險之價值,謂之仁
江蘇國壽開展產業扶貧的同時,把產業扶貧和保險扶貧疊加起來,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扶貧難題,創新保險扶貧機制,精准識別,精准發力,讓貧困戶看病從此不再愁,使剛脫貧的村民不再因病返貧。
作為保險戰線上的一名“老兵”,陳登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構建低收入人群保險保障體系,為困難家庭提供保險保障。他動員村裡的低收入戶人員及漣水縣1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所有村委村干部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附加意外醫療保險。有兩名村干部不幸遇到意外事故,獲賠保險金34.2萬元,不少意外受傷的困難群眾也獲得了相應賠付。陳登華還引導鎮、村干部積極宣傳小額保險業務,針對農民保障水平較低的現狀,結合典型案例宣導,營造投保氛圍,擴大承保面。在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的全力支持下,陳登華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及醫療互助保險。
多行濟困之實舉,謂之善
陳登華積極推動當地農產品銷售公司與南京蔬菜公司合作,實行“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等形式,推進消費扶貧﹔組織村干部及致富帶頭人到南京農業大學開展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了解到部分村民家庭情況后,展開做實“送溫暖”項目,實施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健康扶貧項目﹔他還協調省體育局為鎮敬老院安裝健身器材,協調省婦聯為本村建檔立卡戶贈送“母親郵包”﹔改善村部辦公、衛生室就醫條件﹔開展黨建扶貧以及主題教育現場實踐活動。
這4年,風雨兼程,同舟共濟。陳登華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持續穩定脫貧、低收入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