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抗疫題材話劇《生死24小時》日前亮相國家大劇院,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北京公演。這台以我市成功妥善處置“歌詩達賽琳娜號”國際郵輪事例改編而成的劇目,於藝術舞台震撼呈現津沽抗疫史詩。從全市展演,到進京公演,全劇所展現的人民至上理念、生死競速效率,無不感染、激勵著每一位觀眾,凝聚起強大精神動力。
由市委宣傳部、北方演藝集團出品,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生死24小時》,講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場發生在天津的安全健康“保衛戰”。天津素有“北方話劇搖籃”的美譽,天津人藝也是一支高藝術水准的隊伍。此次排演《生死24小時》由王伯男編劇,鐘海導演,天津人藝幾代優秀演員共同出演。鐘海介紹說,4月底建組以來,劇組上下七十多人都抱著以“藝”抗疫的光榮之心投入其中。大家實地採風,與相關工作人員座談,帶著從生活中收獲的真情實感,進而打磨劇本、豐富故事、豐滿人物。從創排到演出,於每位演職員都是洗禮,大家也積極發揮文藝工作者的時代精神,全力以赴講好抗疫真實故事。
7月初,《生死24小時》在津成功首演。劇中現代化舞台凸顯出城市科技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讓恢弘場面與細膩情感相得益彰。劇中以童國梁為代表的各有關部門和各界人士積極主動迎接這場“大考”,以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思維、戰時方法成功解決了關乎千萬人生命的超級難題。從迎戰到決勝,僅僅用了24個小時,“歌詩達賽琳娜號”國際郵輪的成功妥善處置,成為留下深刻天津記憶的經典戰例。
在接下來的全市展演過程中,該劇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極大地提振了士氣。醫務工作者說,看到這個作品,讓人身臨其境,好像回到了在武漢戰斗的日子,重溫這場戰斗,對我們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是一種激勵﹔公安干警說,那種團結、融合、協作的精神都在鼓舞著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時刻把人民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市民觀眾說,通過話劇的濃縮演繹,更直觀了解這個故事背后的點滴,也看到了全國人民積極抗疫的一個個縮影,非常感動,發自肺腑地為家鄉、為祖國感到自豪。
該劇赴北京公演,劇組上下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其中。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話劇《生死24小時》生動細膩地再現津門抗疫史詩,講述天津抗疫故事的同時,也體現出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精神面貌,彰顯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而這場國際背景下的緊急救援,更是典型地表現出中國人民及中國政府“生命至上、人民第一”理念的國際化意義。在北京觀看演出的中建六局員工潘澤長說:“這部話劇處處展現大國擔當,劇中人物團結協作的力量,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也備受鼓舞。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我們更要以劇中的抗疫英雄為榜樣,勇擔職責與使命。”(記者 劉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