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居住、辦公都在市中心,上班路程5公裡左右,別看不遠,因為堵車,早晚高峰開車最少要半小時。”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工作的數據分析師劉先生告訴記者,“前不久公司搬到生態城后,我把家也搬到了這裡。現在上班路程4.2公裡,但生態城路網密集,開車可選的路線也多,每次隻要十幾分鐘就能到公司。”
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局局長孫曉峰介紹,“窄路密網”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等過程中,本就包含綠色出行、低碳交通的理念。“窄路密網”的優勢在於最大限度發揮街道的功能,及時分流機動車,緩解局部交通擁堵﹔同時,為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留足空間,讓更多人願意選擇步行或騎車。按照“窄路密網”理念,生態城預先規劃的人行步道和小區綠道密度為9.4千米每平方千米,遠遠大於機動車4.3千米每平方千米的道路網密度。
現在,生態城既有的慢行系統已將居住社區、商業設施、景觀空間等功能區串聯起來,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網絡。如今,在生態城,選擇步行和騎車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路網變密了,城市設計者還充分考慮了步行市民的安全——道路交叉口都設置過街安全島,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之間有綠化帶隔開,人行步道普遍設置了阻車樁並進行了無障礙化處理。
與老城區不一樣的是,在生態城許多小區的出入口,都設有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路網擁堵情況。每天出門前,居民根據路況選擇路線,就能輕鬆規避擁堵。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8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