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設施農業基地種植的新鮮蔬菜一年四季均可上市。
村圖書館豐富多彩的圖書滿足村民文化需求。 本報記者 劉玉祥 通訊員 陳立興 攝
津城“北大門”,京津走廊之上,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村庄──北辰區雙街鎮雙街村。全村616戶、1717口人,村集體淨資產達9億元。2019年,全村經營性收入1.14億元、利稅16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萬元。
雙街村是名副其實的富裕村。這裡高樓林立、商業繁榮、產業興旺。村民早已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住進了現代化社區,開著私家車去種地是雙街村的一道風景。這裡還是全國最早的“微博村”,村民運用“互聯網+”電商營銷模式把葡萄賣到了大江南北。
從昔日的小村庄逐步發展為富足、文明、開放、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雙街村在時代洪流中蓬勃發展,始終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改革開放初期,依托緊鄰工業區的優勢,雙街村發展城市工業配套加工服務,成為當時天津北郊區村鎮工業發展的先行村﹔進入新世紀,雙街村以先進技術和高新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精品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養殖農業和種源農業,提升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如今,雙街村已形成以農業產業園、工業園、農村居住地社區“三區聯動”帶動農業、工業、服務業聯動發展的新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雙街村按照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目標,大力推動黨的領導全面化、政治引領系統化、隊伍建設專業化、治理服務精細化、應急管理智能化、產業發展高質化、鄉風文明品牌化、基礎保障標准化、村庄環境靚麗化,全方位惠及民生,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黨的領導全覆蓋 鄉村走上振興路
每天早上,村兩委開碰頭會﹔每個星期一,村兩委開聯席會﹔每月10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每月15日,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村民大會﹔年終,開展“雙述雙評”活動……這“六個固定”,是雙街村堅持多年、“雷打不動”的規矩制度。
作為天津市學習河北省正定縣塔元庄村的三個試點村之一,雙街村建立了以村黨委為核心,村委會、村監會、集體經濟組織、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村級組織架構,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全覆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村監會、綜治組織、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負責人也分別由村黨委委員兼任。黨的領導貫穿村集體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全過程,黨組織不僅發揮引領作用,更積極發揮服務型管理職能,在鄉村基層治理和服務產業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走進村民還遷社區──雙街新邨,一排排新型住宅樓錯落排列,社區周邊公園、餐廳、超市、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完善。3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中心裡,每周都有健身隊、秧歌隊、合唱隊、書畫社等各個團體開展活動,村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這些社團中,書畫社一直是最受歡迎也是村民參與度最高的團體之一。
“當年建這個書畫社,就是通過村民提議決定的。我們堅持實行村民自治,村裡大事小情都由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制度,都會提前聽取村民意見,邀請村民代表參與決策,並通過公示欄、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進行公示。”雙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春東說。
村民集體搬入住宅小區成為居民,村干部也轉變為社區管理者。為了管理好社區這個“大家庭”,雙街村把“村民自治”引入了社區管理。雙街新邨22個樓門劃分為6個網格,村黨委書記任網格長、管片民警為副網格長,下設6個網格員。同時建立3個黨支部,設立“民生訴求流水線”,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在各樓門口,“黨員承諾牆”格外顯眼。村裡100多名黨員干部主動亮明身份,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我們還編制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三字經,通過公示欄、微信群、入戶宣傳等手段,讓村民自覺參與到社區自治中來。”雙街村黨委委員劉洪育說。
打造特色農業 村民走上致富路
金秋十月,正值菊花綻放的季節。雙街花卉博覽園內的123萬株菊花競相綻放,品種各異的菊花匯成一片色彩斑斕的花海,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們在花間游玩、踏秋、合影留念。
雙街花卉博覽園佔地1100畝,其中菊花園佔地320畝,主要品種是國慶菊和四季菊,從去年4月引種以來,經過農技人員一年多的精心養護,今年秋季正好進入盛花期。“我們跟旅行社合作,和京津冀地區的旅行團對接,每天都有八九百游客的流量。國慶節期間,我們還推出了旅行套票,吸引更多游客。” 雙街花卉博覽園管理員靳思嬌說。今年國慶、中秋“兩節”期間,雙街村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除了觀光賞花,村裡還積極發展花卉育苗產業。僅就菊花來說,每年能育種苗400萬株。原先這裡是庄稼地,種玉米、水稻、高粱,一年下來畝產收入不過千元。如今發展花卉產業,每畝地收入保守算能到七八千元。田地變花園,村集體經濟更壯大,村民生活更富裕。”雙街村村委會委員解家富說。
在距離花卉博覽園不遠的葡萄大棚,村民李文淑每天精心打理著自家的6畝地。“今年,家裡種了巨玫瑰和夏黑葡萄,都是有機農產品。巨玫瑰是個新品種,既有巨峰的香甜,又有玫瑰的軟糯,在市場上賣得好。周末採摘的人也非常多,高峰時每天得來300多人。現在銷路比以前好,網上訂單越來越多。” 說起年年提高的葡萄銷量,李文淑樂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雙街村積極探索近郊農村產業發展模式,重點打造“三園”(葡萄園、草莓園、花卉博覽園),引進荷蘭百年蘋果源種子庫、郁金香種球觀賞花卉、蚯蚓工廠化養殖技術,培育壯大特色農業優勢產業。推行有機蔬菜、食用菌、幸福葡萄網絡銷售,把有機無公害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結合雙街村原有的果蔬採摘、古街夜市、石雕博物館等,打造集旅游、休閑、民俗藝術、種植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旅游綜合體。
文明鄉風新面貌 邁進幸福康庄道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村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多年來,雙街村黨委發揮引領作用,倡導尊老愛幼、鄰裡和睦、遵紀守法和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由村集體出資不斷完善社區功能,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讓村裡的文化活起來、村民的精神“富”起來。
無論是周初還是周末,雙街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文化活動目不暇接。周末和節假日,圖書室、兒童之家最熱鬧,平時上班忙碌的家長利用假期帶著孩子來這裡參加親子活動、體驗游樂設施。平日裡,上年紀的村民在書畫室揮毫潑墨、在圖書館閱讀書籍,村裡的舞蹈隊、模特隊、合唱隊在這裡開展日常的活動和排練。村民學校、道德講堂也定期開展主題活動……
近年來,雙街村建設了滿足不同年齡層村民開展各類文藝活動的場地,鼓勵村民自發成立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村裡不僅聘請專業老師給村民作指導,還為大家提供參加活動的服裝、道具等。目前,村裡成立了合唱隊、模特隊、形體隊、剪紙社、書畫社等,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養,擁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此外,為了鼓勵文明新風尚,雙街村定期舉行表彰會,設立精神文明獎,獎勵文明家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契機,持續開展“講文明、破陋習、樹新風”,設立扶貧助困獎學金、孝老愛親獎勵金,培育溫馨、健康的鄉風家風。雙街村村規民約詳細規定了喜事新辦、喪事從簡,村民的婚喪嫁娶都要自覺接受村紅白理事會的指導與管理,形成了健康良好的社會新風俗。
如今,雙街村的村民有股金、薪金、租金、養老金、補助金、保障金“六金”保障,村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富足了,新時代的文明鄉風也吹進了百姓家。和諧、友善、文明的生活環境充盈了村民的內心,對幸福生活充滿了更多的期待。(記者 王音 劉玉祥 通訊員 陳立興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