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牆紅瓦的村居靜謐、整潔,荷塘、涼亭、休閑廣場錯落有致,位於靜海鎮南端的小高庄村雖然隻有213戶、514人,但這個小村子裡的村民幸福指數卻很高。
深秋的傍晚天已漸冷,但小高庄村並不冷清。小高庄村黨群服務中心前面旁的小廣場上,秧歌隊的曲子和村民爽朗的笑聲、籃球場上隊友間的呼喚和跑動跳躍的身影,讓這個村子充滿了活力。
“你瞧這村裡現在環境多好,晚上扭扭秧歌,鍛煉身體,大伙兒聊聊家常,心情舒暢晚上睡覺都特別香。”在廣場上,胡如軍踩著鑼鼓點,扭動著腰身說著,透露出滿滿的幸福。
胡如軍所說的這片活動廣場原本是一片廢棄的舊廠房,多年來始終閑置於此無人打理,周圍環境臟亂。廢棄廠房旁還有一個存在已久坑塘,十幾畝的坑塘擁有8畝多的水面,而坑塘裡早已被村民扔倒的垃圾污染,水藻覆蓋已經看不到水面,散發著陣陣臭味,從坑塘旁路過要掩鼻而行。
近兩年,美麗村庄建設工程實施以來,這個小村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前的村裡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裡道路全都改造了,主路鋪上了水泥路面,胡同鋪了面包磚,村裡面貌大變樣。”在村裡土生土長,今年已經70歲的胡如軍老人指著廣場旁的坑塘告訴記者,“原來的臭坑塘經過清淤治理,現在不僅水清岸綠,水裡還種植了很多品種的荷花,荷花盛開的時候,那景兒太漂亮了。”
“以前村裡特別窮,別說我小的時候,十年前村裡連電費還交不上呢。你再看現在,太陽能路燈都裝上了,白天綠起來、晚上亮起來。”胡如軍回憶著這幾年村裡的發展,笑容堆在了臉上。
小高庄村黨支部書記劉子鈺介紹,這幾年,村內道路全部完成了改造,村內水泥路面硬化6790平米,胡同鋪設面包磚硬化1.4萬平米,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一去不復返。為了讓小高庄村環境徹底改變,村裡還取消5個露天垃圾池,新購垃圾筐200個,建成了封閉式垃圾轉運站,成立了村保潔隊,負責垃圾清掃、道路管護、綠化養護、公共設施維護,村庄面貌煥然一新。2019年,小高庄村積極申報並成功入選第一輪人居環境示范村建設,重新粉刷民宅外牆17000平米,改造老化下水480米,道路整修鋪設柏油路面5200平米,村內現有的四個公廁全部改為水沖式衛生廁所,打造健身廣場4700平米,更加方便了村民生活。
小高庄村變美了,村民手頭也寬裕了。憑借著多年的種棗經驗,“高庄脆棗”品牌已經叫響,靠“棗”致富的路子走對了。如今,小高庄村全力打造了“高庄脆棗”品牌,並且逐漸向優質冬棗轉型。劉子鈺介紹,全村現有脆棗品種以圓鈴大棗為主,有少部分馬牙棗和冬棗。“小高庄”脆棗作為注冊品牌,以品質上乘、入市時間早於冬棗為特點,受到各地市場的青睞,全村年脆棗產量達200多萬斤。
劉子鈺告訴記者:“2015年以來,在幫扶組的支持下,結合多年棗樹種植傳統,我們開始把試種‘一代冬棗’,建成“百畝冬棗示范區”,同時引進了‘二代冬棗’等優質品種,栽植冬棗樹1.7萬棵,免費為村民提供2萬棵優質冬棗樹苗,對傳統脆棗進行品種改良,逐步轉換成優質冬棗,增加了村民的收益。”
小高庄村冬棗種植大戶胡如軍家裡有十二三畝地,今年已經全部種植上了冬棗,一家人正忙著收獲一年的果實。“我是村裡第一戶種冬棗的,開始試種了幾畝,結果銷售價格還真不錯,就陸續都改成冬棗了,而且品種也在不斷更新。以前種脆棗,最好的時候一畝地賣7000多塊錢,現在種冬棗一畝地買一萬五六,比原來翻了一番。現在我和老伴兒倆人一年收入十幾萬,比出去打工賺的都多。”看到胡如軍家種植冬棗有了好收成高收入,其他村民也陸續將自家的土地改種冬棗,一起搭上這班致富的車。(記者趙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