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持續推進生態治理恢復 改善優化生存棲息環境

2021年03月04日16:05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津城枝頭俏 候鳥春來早

■首批北遷候鳥1月中旬已抵達 ■保護區實施全天24小時巡護值守

■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大幅增加 ■14個疫源疫病監測站實施日報告

昨天是第八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天津市規劃資源局聯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辦“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宣傳活動。記者從現場獲悉,隨著我市持續推進生態治理恢復,改善優化野生動植物生存棲息自然環境,使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今年春季,首批北遷候鳥最早在1月中旬就已經抵達我市,並且候鳥的種群數量和規模都較往年有明顯增長。截至目前,我市已觀測到的春季北遷東方白鸛已超過4000隻。

據了解,我市春季候鳥遷徙一般在3月中下旬達到高峰,持續到5月底結束。根據監測,今年從1月中旬開始,約有400隻東方白鸛、60隻灰鶴、40隻天鵝在靜海區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停留棲息,拉開了春季候鳥北遷的序幕。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秋冬季和春季兩輪候鳥遷徙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2020年12月底最后一批南遷的東方白鸛離開天津,僅半個月后,今年第一批北遷的400多隻東方白鸛在1月中旬就到達了靜海區。市規劃資源局森林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告訴記者:“隨著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每年秋冬季南遷候鳥在津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甚至留津越冬。今年以來,有3500多隻白鷺、蒼鷺、草鷺、鸕鹚、綠頭鴨、斑頭鴨等在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集結越冬。今年春季北遷候鳥主要呈現出到來早、數量多、分布更廣泛等特點。”

據介紹,今春以來,棲息在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大雁有3萬多隻、天鵝1000多隻、東方白鸛400多隻,以及上萬余隻的斑嘴鴨、綠頭鴨、斑頭秋沙鴨等。在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停留的候鳥數量有幾萬隻,主要有雁鴨類、鷺類等,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比往年更是大幅度增加,發現東方白鸛3000多隻、天鵝200多隻、白鶴40多隻、白琵鷺20多隻。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有野鴨3萬多隻、東方白鸛300多隻、灰鶴300多隻、白琵鷺200多隻、天鵝100多隻。

特別是今年1月17日在寶坻區首次觀測到聚集性出現灰鶴種群,種群數量從最初的200余隻發展到1000余隻,2月19日觀測到大天鵝種群,數量大約在200—300隻,隨著逐漸北遷,目前還有少量在該區活動。

針對春季候鳥遷徙過境,我市進一步加強巡查巡護。各濕地自然保護區全部增加巡護力量,並通過監控攝像頭、無人機等“人防+技防”的方式,對保護區實施全天24小時巡護值守。各涉農區重點對候鳥主要棲息區域增加巡護隊伍,對候鳥進行跟蹤監測。從3月1日開始,全市14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實施候鳥監測日報告制度,每天對各地候鳥種類、數量和疫源疫病監測情況進行上報。

各濕地自然保護區依托濕地整體生態系統,新建和改造大小鳥島20余處100多個,利用廣闊的水域隔離外界對鳥類的干擾,為鳥類提供適宜生存的原生態棲息地、繁衍地。同時,通過適時調降水位,七裡海淺灘沼澤面積接近2萬畝,水深在0—0.5米之間,得天獨厚的環境匯聚了大量水鳥前來覓食。

與此同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等8部門於2021年1月31日至3月31日,在全市范圍內聯合開展代號為“清風行動”的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聯合行動。截至2月底,全市公安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出動執法人員1629人次,共破獲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1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人,辦理野生動物行政案件3起、行政處罰3人,有力打擊震懾了違法犯罪活動,為我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環境。(記者 陳璠)

(責編:唐心怡、崔新耀)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