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建的調查隊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專項田野調查工作,順利通過市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
據介紹,國家文物局自2020年9月開始,組織開展了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護狀況,系統分析石窟寺保護形勢,為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中長期規劃奠定重要基礎。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20年11月組隊,正式啟動我市以薊州為重點的石窟寺(石刻)專項調查工作。調查組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環境艱險、寒冷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通過3個多月的野外艱苦工作,共復查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處128個地點556尊石刻、摩崖造像,新發現3處21個地點37尊石刻、摩崖造像,基本摸清了我市石窟寺(石刻)文物資源的家底,為后續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礎依據。
此次復查和新發現以遼代石刻造像為主體,總量接近600尊,主要分布於薊州區盤山東麓千像寺遺址和正法禪院遺址周邊的孤石或崖壁上,造像均為線刻,個體大者2米多,小者僅60厘米左右,如此規模、數量的遼代線刻佛造像群在國內同時期同類型遺存中尚屬僅見,在全國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此次調查在少量留存有榜題的線刻造像中,見有功德主與為何人敬造的記述。鐫刻者多為弟子、信士或邑眾。其表現形式、刊刻技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民間造像的特點。特別是以千像寺遺址和以正法禪院遺址為中心分布的兩處石刻造像群區域,均以山石為依托,以類似繪畫白描的線刻手法,營造出數量龐大的佛造像群﹔兩者在藝術造型、線條運用、鑿刻技法等方面體現出年代上的早晚接續關系,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呈現出明顯本土化趨勢。這也恰恰反映出遼金時期,佛教信仰及其文化在天津北部地區得以長時期、穩定有序的傳承和發展。
總體上看,天津北部地區的石窟寺類型以摩崖石刻造像為主體,兼見有零星石窟和石龕﹔時間上集中於遼代,金代和明代亦有少量分布﹔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復查和新發現的石窟寺(石刻)個體數量多、造像類型全、內容題材豐富、空間分布和年代相對集中,展現了遼代以來天津北部地區佛教石刻造像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傳承,豐富了我市石窟寺(石刻)的題材類型和文化內涵,無論對於遼代佛教考古,還是中國佛教考古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