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層銀白色的塑料膜,在裸露的農田裡搭建起一座座“白色暖房”,寒冬冰雪吹不進,酷夏暴雨淋不進,隻讓溫暖的陽光照進,果蔬免受風吹雨打,幸福生長……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溫室大棚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到上世紀80年代,山東省壽光市更是將溫室大棚產業做到極致,促使果蔬種植效益大幅提高、品種不斷擴大,催生了現代優質高效農業。
為給市民生產更多優質果蔬,特別是消除我市“冬淡季”果蔬供應不足頑疾,我市出台相關文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到2025年,將發展100萬畝設施農業,今年將先發展20萬畝,通過推廣智能化物聯網技術等,使“白色暖房”成為一年四季可生產的“植物工廠”,到“十四五”末,全市果蔬綜合自給率將達到 100%,優質果蔬將裝滿京津市民菜籃子。
為嘛要發展100萬畝設施農業?
讓市民菜籃子更滿 讓農戶腰包更鼓
設施農業有多棒,先讓我們走進三個地方,看看那裡的香甜果蔬。
“一口咬下去,鮮嫩多汁,香甜味道立刻充滿整個口腔,這裡的‘仙果’一定要來採摘啊。”3月份以來,很多網友在朋友圈爭先晒出濱海新區茶澱街道孟家瞿阝村溫室大棚裡種出的大櫻桃,室外露地櫻桃樹剛剛發芽,棚室內的樹上卻結滿了紫紅色的果實,令人驚喜。網友們說,這裡種的櫻桃比外地長途運來的又好吃、又便宜!果農也開心,一個溫室大棚可賺10多萬元。
在武清區大孟庄鎮三間房村,這裡的溫室大棚種植的是水培蔬菜,品種有20多個,通過採用智能化手段控制水溫和濕度,讓蔬菜一年四季都健康生長,蔬菜品質、口感都特別好,每年為8個附近困難村集體貢獻20多萬元收入,還吸納100多名村民就業。
在薊州區馬伸橋鎮多個村裡都建有溫室大棚,裡面種植的藍莓正進入採摘期,一串串紫色的果實香甜扑鼻,咬一顆到嘴裡立即爆漿,香甜無比。經過多年發展,該鎮藍莓面積達到600多個溫室大棚,年產值3億元,每畝效益達到5萬元以上。
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王學忠說,通過以上范例可以看出,設施農業大有可為,大力發展原因有三。首先是有成功經驗,截至目前,天津設施農業誕生了100余個知名優質農產品品牌,設施蔬菜年產量保持在140萬噸以上,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催生了休閑農業發展,綜合收入突破75億元。另外,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各類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特色果菜、林業、花卉、觀賞魚等產業發展,產生了以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為主體的農旅休閑觀光產業。
王學忠介紹,第二個原因是滿足市民菜籃子需求。每年冬春之際,受困於氣候因素,導致我市露地蔬菜生產全面停歇,出現“冬淡季”,僅靠18萬畝的溫室大棚蔬菜供應,雖有外地蔬菜進津,但供應數量並不穩定,一旦遭遇極端天氣,受困於長途運輸,上市量就會減少,影響了市民菜籃子穩定。另外,由於長途運輸,推升運輸成本增加,造成零售終端菜價上漲,還有一些特別新鮮優質的果蔬,市民也不容易買到。從農產品供給側改革角度,通過先進的生產設施,還可以生產更加安全放心、優質新鮮的果蔬等,滿足市民需求。
王學忠說,第三個原因是需要更新改造已有的破舊溫室大棚,增加其土地產出效率,引領生產名特優新品種。市政府提出發展100萬畝設施農業的宏偉計劃,一言以蔽之,就是發展集約化優質高效現代農業,通過科技化手段,充分利用日光溫室,增加津產優質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充分滿足市民需求,增加農民收入,搞好鄉村振興,打造京津兩個特大城市菜籃子供應保障基地。
100萬畝設施農業建在哪兒?
“一環兩翼三區” 10個涉農區全覆蓋
根據我市設施農業實施方案,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以現有耕地、基本農田和設施農用地為主,著力打造集中連片、配套完善、技術先進、依標生產、質量安全、供應穩定、效益穩固的“一環兩翼三區”設施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10個涉農區做到全覆蓋。
“一環”:即環城四區高檔設施農業產業帶,依托區位優勢,重點打造以休閑採摘、文化傳承和會員直供模式為主的產業融合型高檔精品設施農業,重點發展特色設施蔬菜、草莓、水果、口感蔬菜以及花卉等高檔精品農產品,探索發展“植物工廠”、市民“小菜園”等新興模式,同步規劃建設中央廚房等產后加工設施。
“兩翼”:即“東翼”寧河區、濱海新區、東麗區設施果蔬產業帶和“西翼”武清區、西青區、靜海區傳統優勢設施蔬菜產業帶,充分利用淺層地下水及優質地表水資源發展一批功能多樣的設施園區。其中:“東翼”重點發展設施葡萄、草莓、花卉、蔬菜等,以及設施育苗﹔“西翼”重點發展早春和秋延后設施蔬菜,兼顧設施西甜瓜、青蘿卜等特色品種種植。
“三區”:即薊州特色設施作物聚集區、寶坻外向型設施作物聚集區和武清京津保供設施作物聚集區。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在“三區”內的非壓採區域承接原中南部地區高耗水種植品種轉移,形成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產業發展主要功能區。其中:薊州特色設施作物聚集區重點發展設施食用菌、果菜類和藍莓、草莓等﹔寶坻外向型設施作物聚集區重點發展設施口感蔬菜、水果和韭菜等綠葉菜以及設施育秧育苗﹔武清京津保供設施作物聚集區重點發展設施葉菜、茄果、蘿卜、葡萄、桃,設施育苗等。
100萬畝設施農業怎麼建?
促進基地連片發展 擴大單品種植規模
今年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現場推動會后,各涉農區積極行動,快馬加鞭。
平整土地、搭建龍骨,覆蓋塑料膜……連日來,在寧河區多個鎮村,設施農業建設全面啟動。區農業農村委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全市今年20萬畝設施農業建設要求,寧河區科學規劃,大力推進,正在濱玉路和潮白河、薊運河等沿岸興建設施農業園區,這些地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於優質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確保高質量完成今年3萬畝建設任務。
武清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區今年將新建農業設施5.5萬畝,以下伍旗、河北屯、大良、崔黃口、南蔡村、大鹼廠6個鎮為重點,積極構建“兩心、四區、兩帶、N基地”空間布局,(即現代農業科技研發創新中心、綜合管理中心,特色蘿卜規模化種植區、奶牛養殖循環經濟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集聚區、休閑農業與森林康養區,現代都市型農業科普觀光帶、農文旅康融合休閑帶,以及多個精品蔬菜種植和特色產業基地),打造華北地區蔬菜種業創新中心、國家級特色蘿卜品種繁育基地、“蘿卜──奶牛”種養模式示范基地、現代都市型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踐行區,目前各鎮村和園區正在加緊建設。
靜海區圍繞今年2萬畝設施農業新建任務,按照“北蔬菜、南瓜果”的發展格局,科學統籌規劃,將指標細化分解到鎮,將地塊落實到村。目前,各鄉鎮正抓緊推動土地流轉、明確主體、落實資金等前期工作。其中,台頭鎮圍繞打造產業強鎮,由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投資4000多萬元,發展設施農業1400畝。
市食品集團今年將在紅光農場新建日光溫室50個,總佔地110畝﹔在北大港農場新建日光溫室60個,總佔地180畝。邀請行業專家具體指導,引進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設備,升級改造現有日光溫室的保溫被、后牆保溫層、通風口及卷帘機等設施,全面提高溫室冬季保溫性能和光能利用效率。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為高標准發展好設施農業,我市將積極發展智能連棟溫室,加大裝配式(可移動式)日光溫室、保暖式鋼骨架大棚等節能、節地、環保的新型農業設施建設力度,促進基地連片發展,形成優勢產區,擴大單品種植規模。與此同時,對接高校院所,積極推廣先進的智能物聯網技術,大力推廣智能化生產。引進一大批優質名特優新良種。引導科技人員加強科技指導,大力實施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節水節肥,高產優質。指導經營主體合理安排種植品種和茬口,提高種植效益。為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市財政拿出10億元作為啟動資金,用來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我市各大商業銀行也積極加入進來,積極提供融資,確保100萬畝設施農業建設不差錢。
100萬畝設施農業產品怎樣銷售?
多措並舉搞好批發電商冷藏加採摘
100萬畝設施農業建成后,優質果蔬產量激增,怎樣銷售?
連日來,武清區天民果蔬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大棚建設正酣。按照計劃,該園區今年將新建500畝設施農業及配套設施,並積極利用新批准的園區內零散建設用地,興建4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冷庫,搞好優質果蔬冷藏保鮮。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為搞好銷售,我市相關部門和區正在採取多項配套措施。首先,同步規劃建設與設施生產布局相匹配的產地批發市場,並加大“田頭倉”等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力度。其次,依托各類電商平台,充分借助微信群團購、直播帶貨等銷售新業態,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有效抓好產銷銜接。再次,扶持發展特色農產品外向型設施生產基地,推動我市優質精品農產品進入北京市等全國高端市場,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積極創建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美譽度。
武清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將繼續圍繞做大做強“京津鮮菜園”,進一步深耕京津市場,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直供直銷+農業電商”產銷模式,規劃建設10個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依托“俺的農場”、農信通等農產品電商龍頭,推動200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色農產品擴大網上銷售。持續擴大“小兔拔拔”水果蘿卜、“小鵲登枝”口感番茄、“小熊掰掰”鮮食玉米等“武清果蔬”品牌效應,加大“兩品一標”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特質農品的認証力度,推動設施農產品“量質並重、提質增效”發展,持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市食品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從今年開始,他們將全面加強果蔬加工與冷藏儲備工作,計劃升級改造面積300平方米冷庫2個,長期租賃面積1600平方米冷庫2個,承擔2000噸冬儲和600噸常儲蔬菜任務,新建果蔬加工車間2個,增強果蔬分選、稱重、包裝等加工能力,力爭2021年果蔬產品淨菜率達到70%。
薊州區、寶坻區、西青區、武清區等將積極發展設施農業觀光採摘旅游,讓優質果蔬直接裝進市民的菜籃子,讓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100萬畝設施農業怎樣為農民增收?
借鑒山東壽光經驗 做“互聯網+園區”的“植物工廠”
4月8日—9日,我市舉行了“山東百家農企津門行”活動,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等地的幾十名農企老總齊聚津門。
據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項活動堅持以會引資、以會引才、以會興業,突出展覽展示、項目對接、考察洽談等功能,旨在將山東省發展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條孵化模式和成套技術模式與天津市區位、市場和種業優勢相結合,進一步促進津魯兩地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天津市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條同步發展。來自山東壽光的企業家們還深入西青、寧河等地,跟當地政府部門和園區企業積極對接洽談,就設施農業建設、管理、經營等達成協議,效果良好。
據了解,目前,在山東省壽光市60公裡長、48公裡寬的土地上,大約建有23萬個日光溫室大棚,蔚為壯觀。在壽光這個亞洲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裡,每天都有300多個品種、15000噸的新鮮果蔬,被運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或是直接裝進集裝箱,當天就上了韓國、日本的餐桌。這些蔬菜,既有從20多萬個大棚裡剛摘下來的,也有從全國各地在這裡集散的,這裡成為了蔬菜的最大批發集散地,當地農戶得以增收致富。
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王學忠介紹,山東省壽光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天津學習借鑒,比如產業規模大、水平高,經營方式靈活多樣,配套設施完善等。天津發展100萬畝設施農業將認真學習借鑒山東省壽光市的經驗,鼓勵、支持、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戶開展設施農業建設,著力擴大設施農業面積。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廣 5G、人工智能,推進光纖入園和農業園區 WiFi 全覆蓋,為實現“互聯網+ 園區”的產業發展格局奠定基礎,讓100萬畝設施農業真正變成“植物工廠”,一年四季生產,為京津兩大都市市民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果蔬。
天津市100萬畝設施農業規劃宏偉,前景美好,非常值得期待!(記者 陳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