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昂秀查看黃果梨的生長情況。
扎西昂秀進行產品出庫前的庫存檢查。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蒲永河 攝
時間:2020年6月28日
地點:青海同仁隆務庄仁青農畜產品有限公司
採訪對象:青海省黃南州同仁市隆務鎮隆務村村民
這兩天扎西昂秀忙得很!幾天后,天津港強集團有限公司從村集體經濟──青海同仁隆務庄仁青農畜產品有限公司採購的7000多箱近30萬元黃果梨汁就要發貨了。作為董事長,他催生產、盯品質,從黃果梨出冷庫到進車間榨汁生產再到最后裝箱,一個環節都不放過。
“有了天津企業的大訂單,今年我們的黃果梨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分紅也一定少不了!”村民多杰才讓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如今,他也有了一個新身份──青海同仁隆務庄仁青農畜產品有限公司的會計,這兩天他跟扎西昂秀一起天天吃住在公司,干勁十足。
然而,就在幾年前,多杰才讓還和其他村民一樣靠挖虫草、打零工為生,村裡種植的黃果梨雖是當地家喻戶曉的特色農產品,卻常因銷路問題還沒出手果子就爛在了地裡。
“我們村一共271戶,以前基本上就是挖虫草、種青稞,靠天吃飯,也有像我這樣出去打工的,可大伙兒都不會漢話,你跟人家講藏語人家聽不懂,就這一條我們就走不出去啊,隻能圍著周邊這幾個縣打轉轉,能養活家裡就是好的。”多杰才讓告訴記者,“村裡五戶七人貧困戶日子就更苦了!”
2013年,村裡征地,耕了一輩子地的271戶村民決定帶著自家的黃果梨闖一把,全村集資成立了青海同仁隆務庄仁青農畜產品有限公司,產品便是黃果梨汁。
“全體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企業股東,這樣大伙不光能有賣梨、分紅兩份收入,貧困戶還能優先在公司就業,更有希望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扎西昂秀說。
酸甜可口的黃果梨汁在當地很受歡迎,很快就打開了本地和周邊市場。村民的日子也迎來了轉機。
“我也不出去打工了,一心一意跟大伙一起種梨、做企業。去年,家裡6000多斤梨賣了12000元,分紅得了1750元,看著收入越來越穩定,一咬牙我貸款20萬給家裡蓋了新房,這不已經住進去了!”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還當上了公司會計,多杰才讓擺著手直說這是他從前想都不敢想的。
可隨著企業發展,如何進一步打開銷路,成為擺在鄉親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產品走不出去,廠子的產量就被限制住了,果子的收購量自然也就提不上來,企業發展就跟‘卡’住了一樣。”眼見著村民們擴大種植后的黃果梨一袋袋堆在廠門口,心急如焚的扎西昂秀找到了當地政府和天津援青干部,請他們幫忙出主意、想辦法。
“濱海新區的援青干部們幫我們牽線搭橋,經過實地考察,今年6月6日天津港強集團有限公司跟我們青海省黃南州6家企業簽訂了總額5000萬元的農副扶貧產品採購協議,其中就有我們。”扎西昂秀心裡一下就踏實了,“有了港強集團線上線下的銷售網絡支持,我們的黃果梨汁就能走出青海,走到天津甚至是全國各地!”
更讓扎西昂秀興奮的是,公司還通過援青干部跟天津科技大學和天津農學院實現對接。這也給他打開了全新的發展思路──村裡的黃果梨還可以走深加工路線,幫村民增收!
“並不是隻有生產果汁一條路!”扎西昂秀一拍腦門,“黃果梨果醬、黃果梨罐頭、濃縮果汁我們都可以試一試,這樣還能提升附加值、延伸產業鏈。不久后,天津農學院的教授就會到村裡考察,結合實際給我們提供技術幫扶。這要是真成了,不光是我們村,周邊的幾個村子全都能帶動起來,這才是實實在在‘帶不走’的致富產業。”說到這裡,扎西昂秀眼中充滿了期待,他舉起手向記者比了一個“二”的手勢,“今年,我們的分紅估計能漲個兩倍,大家一起奔小康!”
“如今日子就是電視裡說的那個什麼‘幸福像花一樣’。”曾經的貧困戶俄毛太告訴記者,“廠子發展越來越好,去年家裡2000斤果子賣了4000多元,跟全體村民一起分紅得了1750元,貧困戶的‘二次分紅’我們倆人一共又得了3000元,再加上政府部門低保、救助等幫扶,收入直接破萬元,今年更是不用說。這兩年村裡貧困戶陸續都‘摘了帽’。聽說要有專家來,我就報名想跟著學門技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絕對不能掉了隊!”(記者 萬紅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蒲永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