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鍋口村金鍋生態園景色宜人。
天津市曙春蔬果產銷合作社生產的葡萄產品。攝影 孫立偉
在武清區梅廠鎮,有這樣一個村庄:每戶一棟別墅,面積200多平方米﹔村裡有3個主題公園,功能齊全﹔圖書室、衛生服務站、學校一應俱全,還建起了一個養老院,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入住……這個村就是灰鍋口,在這裡農業成了有奔頭的產業,全村2700多畝土地建起了1800多個大棚,種植葡萄、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畝收益大幅增加,大棚裡“種”出了農家金燦燦的好日子。
建大棚種葡萄 讓黃土地變黃金
灰鍋口村位於武清城區東外環,從武清楊村城區向東北方向驅車30分鐘,就會看到一大片金屋頂、紅磚牆的別墅群──灰鍋口村到了。
望著一座座漂亮的農家別墅,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書旺笑著說:“這是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在村民自己宅基地上推倒平房改建的別墅,現在每戶一套,面積200多平方米,目的是改善村民居住條件,這讓不少城裡人非常羨慕呢,都說我們村是農村裡的幸福小城。”
幾十年前,灰鍋口村“窮得叮當響”,單一種大田作物,收入低,很多人都曾借糧度日,外村的姑娘不願嫁到這裡,村裡的姑娘都渴望嫁出去。為改變貧窮現狀,村裡棄農務工,辦起了皮鞋廠、鑄造廠、酒精廠等鄉鎮企業,但因為產品沒特色、銷售缺渠道,最后紛紛倒閉關門。
“我們是農民,還是要把土地種好,這是咱的本分和天職。”已故村支書苗玉明當時對村干部們這樣說道。
1993年是灰鍋口村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年份,正是在這一年,“設施農業”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進入了村民們的大腦。
張書旺回憶說,1993年6月的一天,苗玉明帶領幾位村干部到北京出差辦事,偶爾在一家農貿市場上發現了新上市的葡萄,價格特別高,比露地葡萄價翻了好幾番,一問攤販來自河北省昌黎。
回到村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立即組織一些村民到昌黎參觀並帶回了大棚溫室種植的葡萄苗。當年10月,村裡集資建了27畝溫室大棚,租給12戶農民。1995年6月,溫室大棚葡萄結果,因為比露地葡萄提前了2個多月上市,售價很高,當年每畝純收益就超過1萬元,村民們非常開心。
為讓大棚葡萄種植面積繼續擴大,讓更多農戶增收致富,村裡流轉土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投資硬化了大棚周邊道路,新建了溝渠、輸水管道和電力設施﹔村裡請來了葡萄專家現場指導,村民種植不犯難,截至目前,全村大棚發展到了2700畝左右,總量達到了1800多個。
村民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贊嘆說,感謝黨的“三農”好政策,感謝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黨員干部們,是他們慧眼識珠,給村裡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路。
全面提升質量 葡萄變得更香甜
46歲的王秋祥是村黨支部委員,他還有兩個身份:金鍋生態園負責人、曙春蔬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多年前,王秋祥就跟著父母種大棚葡萄,靠著勤奮和聰明,迅速成為了村裡一名致富能人。
走進一個葡萄大棚,一串串黑紅色的葡萄散發著濃濃的香甜味,令人陶醉。“這是我們2019年試種的進口葡萄品種摩爾多瓦,果實甜度高、口感好,採摘價格每公斤高達30元,市場認可度很高。”王秋祥指著葡萄架上串串籽粒飽滿、晶瑩剔透的果實告訴記者。
灰鍋口村種大棚葡萄已有25年,當時武清區幾乎就是他們一個村種,而現如今,很多村都開始種大棚葡萄,市場競爭激烈,售價降低,村民增收遭遇瓶頸。
怎麼辦?大棚葡萄還能不能繼續搞下去?
村民中有人動搖了,認為種葡萄已沒有發展前途,但村黨支部和黨員干部們沒有動搖,他們堅信隻要創新,就一定能再領風騷,再創奇跡。經過外出參觀學習並請教專家,最后決定實施三條葡萄增收路徑:引進新品種、全面提升口感和內在質量、開展採摘。
──為引進新品種,村裡成立了金鍋生態園,依靠科研院所,引進國內外葡萄新品種,以新取勝,先后共引進了20多個新品種,最后經過試種篩選出了摩爾多瓦、巨玫瑰、扎娜等10個新品種讓村民栽種。
──為提升葡萄口感和內在質量,成立葡萄專業合作社,統一進行田間管理,要求村民多施有機肥,少用化肥,增加香甜口感。採用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讓葡萄內在品質更高更安全。推行可追溯制,上市銷售的葡萄張貼二維碼,掃碼可了解全部信息,讓顧客購買更加放心。
──為發展採摘,除種新品葡萄外,大棚裡還套種優質蔬菜,確保市民一年四季都可採摘優質農產品﹔同時,還配套興建了觀賞蔬果實驗示范觀光採摘區。
王秋祥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大力支持下,又成立了天津昽森家庭農場,基地面積達到365畝,這裡已成為承接國家桃體系的天津唯一試驗示范基地。
記者看到這裡種植的是金黃色的大蟠桃,果肉厚、口感細膩,風味甜香,大果每個達到600克,目前試驗種植已經獲得成功,在得到相關批准后,將向全體村民推廣,每公斤市場售價可達60元左右。
“品種好,品種新,就不怕村民不增收!”王秋祥自信地說道,“發展都市型高效農業是一條增收的正確道路,但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滿足市場需求,這樣‘土裡生金’就絕不是一句空話。”
現如今,灰鍋口村設施農業園區,不但有葡萄大棚,還建有156棟二代節能日光果蔬溫室、800畝綠色生態觀光林下養殖區、60畝農業技術展示園等,不斷引領豐富提升全村設施農業水平,給村民們提供了新品種、新技術,促使增收致富步伐不斷加快,這裡還成為了京津之間集採摘、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型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
在村民謝啟瑞的大棚裡,她正忙著採收香甜的葡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年前,我在村裡酒精廠上班,廠子倒閉后,開始種大棚葡萄,家庭收入迅速增加,特別開心。最近幾年,金鍋生態園又給我們引進了新品種,提供栽培新技術,種的葡萄更加香甜,售價提升了,效益倍增了,腳下的土地真正變成了金土地。”謝啟瑞開心地說。
村庄美麗了 村民享福了
走進村民杜國俠家別墅,寬敞明亮,面積達到了240平方米。老杜笑著說,他有兩個兒子,每人一棟別墅,現在他跟大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全家其樂融融。當初買這個別墅,自己隻掏了2萬元,其余的都是村集體出資,這都是種大棚葡萄換來的。雖然今年已經71歲,但身體很好,自己還種著一個葡萄大棚,晚年生活很快樂。
一個村庄有公園很常見,但在灰鍋口村卻有3個公園,令人羨慕,美化家園,造福村民。
在第一個休閑公園內,建有亭台樓閣,假山噴泉,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環境優美,在一個大水池裡,成群的觀賞魚,五顏六色,引得不少人駐足觀賞拍照。第二個公園是兒童樂園,小朋友在公園們快樂地玩耍著,家長和孩子們都開心不已。第三個公園是青少年鍛煉公園,這裡有網球場、籃球場等,成為了村民們鍛煉身體的最佳去處。
在灰鍋口村中心地帶,還矗立著一座5層的漂亮大樓。它不是村委會辦公樓,而是一座老年公寓──金鍋福樂老年公寓(養老院)。
75歲老人曹寶安和老伴兒是本村村民,現如今每天都快樂地生活在老年公寓裡,居住的房間面積20多平方米,有電視、空調,還有獨立衛生間,生活配套設施非常完善。
老人介紹,他有2個兒子,平常工作都很忙,無暇照顧他們,他們就住進了村養老公寓裡。每天提供的三餐,營養豐富,可口美味﹔打掃房間,洗衣服,不用自己動手,完全由服務員來干,特別省心省力。吃完飯后,要麼跟老朋友們聊天,要麼到娛樂室下棋,生活感到特別幸福。
“最開心的是,在這裡我們不掏一分錢,全部由村集體擔負,享福啦!” 曹寶安開心地說道。
養老公寓負責人陳雙燕介紹,依靠發展設施農業,村集體收入增加,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就把錢花在了為民造福上,其中建的這個養老公寓,總投資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
陳雙燕說,養老公寓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150多個房間,配備獨立衛生間和自助呼叫系統,所有為老人服務區域都安裝有扶手,並配備有高標准電梯。配套建有老人健身房、圖書室、乒乓球室、沙狐球室和書法繪畫室。院裡還成立了唱歌、跳舞、書畫、秧歌活動團體,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現已有50多名本村老人免費入住。
灰鍋口村一直著力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數:凡是考上高中、大學本科、研究生的學生,每人都能分別獲得村裡6000元到1.5萬元不等的一次性獎勵。每年為村內65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貼。村內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療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為村民就醫提供便利,村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業用電費用全部由村集體承擔……
“灰鍋口”村名字聽起來有些奇特,非比尋常。
張書旺介紹,這裡在明朝永樂年間,由江南移民定居成村。當時,此地正是燕王掃北時駐扎的營地。移民建屋時,發現尚有燕軍埋鍋造飯的柴灰和灶口痕跡,遂得名“灰鍋口”並沿用至今。
依靠黨的惠農好政策,在上級部門大力支持幫助下,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艱苦奮斗,依靠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昂揚奮進的鄉村振興致富凱歌。
──2012年,灰鍋口村入選“中國最有魅力十大休閑鄉村”名單﹔
──2012年,灰鍋口村(曙春葡萄)入選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2017年,灰鍋口村入選全國第四批美麗宜居村庄示范名單﹔
昔日“灰鍋”,今已變 “金鍋”……(記者 陳忠權 攝影 孫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