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正式批准。這種新礦物的發現不僅增加了自然界礦物種類,提升了我國在礦物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為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新礦物提供了重要依據。空鋅銀黝銅礦全型標本現館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作為基礎科學探索,有關新礦物的研究工作往往最能客觀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礦物學研究水平,同時也是反映一個國家基礎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次,發現新礦物的研究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牽頭,南京大學、中南大學、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調查院和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共同參與完成。“這項工作是2020年初啟動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野外樣品在去年6月底才取得,隨后經過兩個月的樣品處理和鏡下鑒定,在8月25日初步鎖定了目標新礦物。后續經過物理性質鑒定、化學成分測定、晶體結構精修與譜學特征分析等系統礦物學研究后,研究團隊確認其應為一種自然界尚未被發現的黝銅礦族新礦物,並於9月24日正式向國際礦物學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提交了新礦物申請。”研究團隊負責人曲凱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
據了解,空鋅銀黝銅礦發現於河南省桐柏縣銀洞坡金礦床中。黝銅礦作為熱液礦床中的常見礦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同時其銀的含量也是成礦溫度的指標參數,對礦床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黝銅礦族中的一員,其所獨有的特殊結構在自然界十分罕見,但這種特殊結構會在催化、化學傳感和光電功能材料方面顯示出突出性能。作為自然形成的這一特殊結構,其形成機制可以為合成材料領域提供新的參考。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的前身是1962年在津成立的地質部華北地質科學研究所,目前主要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研究及戰略性礦產勘查等工作,同時也是華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我們項目團隊近幾年的具體工作是開展北秦嶺地區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以及新礦物研究工作,空鋅銀黝銅礦是團隊近3年來發現的第4個新礦物。”曲凱說:“接下來,我們將針對手中現有的另外幾種存疑礦物,開展系統礦物學研究,確定其礦物種屬,對符合新礦物申報條件的礦物繼續向國際礦物學會提交申報提案。我們將繼續服務國家需求,利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平台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加強與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協作,與國內同行一起提升我國新礦物研究的綜合實力。”(記者 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