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區協同發力推動小站稻產業振興 

2021年06月03日11:26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做優品牌 稻亦有“道”(圖)

小站稻插秧工作有序進行 劉靜男 攝

  作為天津的農業瑰寶、大米珍品,有著悠久歷史的小站稻曾經聞名國內外。小站稻振興密碼,就“藏”在津南這片土地上,如今,天津市津南區正在從品種、品質、品牌、產業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推動小站稻產業振興,重塑小站稻金字招牌。

  科技支撐打造種子“芯片”

  “小滿”節氣過后,津南區進入了水稻集中插秧期。近日,記者來到八裡台鎮西小站村水稻種植區,這裡的常規插秧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種植人員正在試驗田裡為新品種作插秧准備,由金谷集團研發的5個優質小站稻品種將在這裡進行田間鑒定篩選試種,從而選育出最優品種──“小站稻1號”,它將成為津南區獨有知識產權的高質量核心品種。“小站稻1號”的誕生將進一步奠定小站稻原產地的核心種源地位,讓小站稻“芯片”更加強大。

  作為津南區農業板塊直屬國有龍頭企業,金谷集團始終將新品種種源研發作為科研攻關的重中之重。 2018年,集團出資收購了津南區老品牌──神農種業,組建了金谷鑫農種業,同時成立了小站稻品種攻關團隊,立志培育出津南區獨有的小站稻優質品種。

  幾年間,攻關團隊積極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每年都進行十幾個品種的對比種植,從優質、抗病、高產等方面綜合考量,今年篩選出了5個品種進行終極選拔,最后將保留一個品種,在經過審批后,在津南區小站稻核心種植區進行大面積推廣,暫命名為“小站稻1號”。金谷集團科研負責人李玉玲表示,經過幾年不斷試驗種植,小站稻的育種方向,除了考量抗病性、抗倒伏以及產量外,還有一個重要標准就是“優質”,比如它的出米率要高,白米透明度要好,堊白率要低,食味品質要優中選優,持續做優做強小站稻品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需要源源不斷的科技含量來支撐。為了打造硬核芯片,金谷集團自成立以來,圍繞小站稻產業振興方案,聚焦“源魂種”,持續在種源科技含量上用力。一方面組建了綜合實驗室,包括人工氣候室、組培室、生理生化實驗室等,實現精准育種﹔另一方面壯大育種研發團隊,引進科研院校的專業人才,實現專業育種。經過3年多的努力,精選出了綜合性能良好的品種進行試種,為小站稻振興注入了科技力量。集團副總經理韓遠清說:“金谷集團目前正在完善綜合實驗室的規模,特別要加快分子實驗室的構建,利用分子設計育種理念和技術,能夠快速有效開展種質資源創新和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的選育,加速種源研發‘卡脖子’技術攻關,持續為我們的芯片注入能量。”

  精耕細作深挖小站稻潛力

  最近,津南區北閘口鎮正營村近2000畝的稻田上又見新綠,孕育著新一年的豐收願景。

  在正營村東側的400畝有機試驗田裡,三台插秧機來回穿梭。駛過之處,根根稻苗串聯成線、筆直規整,遠觀田壟縱橫,近觀青翠欲滴。

  “去年我們合作社種植了20畝的有機試驗田,收下來以后去上海水稻檢測所進行檢測,發現我們種植的水稻重金屬含量要比使用化肥種植的水稻降低好多,而且它的膳食纖維要比普通水稻高55.5%。所以,今年我們將有機試驗田的面積擴大到400畝。”正營村黨總支書記蘇利軍滿懷希望地說,“今年如果我們種植的水稻經濟價值還能夠提高的話,計劃明年把正營村所有的土地都推廣使用有機肥。”

  緊盯高品質、高附加值,正營村從2021年2月開始就相繼投資38萬元,疏浚河道、修建閘涵,引入四丈河、月牙河兩條河水自流灌溉﹔深挖晾晒、整理地塊,為土壤“疏通筋骨”。

  一邊精耕細作,一邊暢通銷路。正營村在加緊注冊商標、開通網購平台的同時,還邀請共建單位、社會機構團體分批次走進稻田,親近自然,感受稻谷的“成長記”。

  從車上卸下了10盤稻苗后,水稻種植體驗者張先生欣喜地說:“我是第一次走進稻田,剛才親手摸了摸秧苗,捏了捏黏土,打心底熱愛上了這片土地。我回去以后也會讓更多的家人、朋友走進這片田地,了解小站稻、傳播小站稻。”

  為順應消費者體驗式購物的需求,接下來,正營村還會對1893畝稻田進行劃區域管理,通過“承包到戶”,推行“種自家田、吃自家米”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深挖小站稻潛在魅力,為小站稻振興再增路徑。

  稻蛙共生實現一田雙收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在位於北閘口鎮的天津始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稻蛙養殖基地,整齊的地壟、青蔥的秧苗、游弋的小蝌蚪渲染著稻田的綿綿夏意,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

  上午10點正是投食時間,工人嫻熟地將球形飼料一把把撒在蛙池裡。不一會兒工夫,小蝌蚪便成群結隊地扑向食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大約10多分鐘后,飽餐一頓的蝌蚪們分散開來,或在水面與同伴嬉戲,或返回水中納涼消食。

  據始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洪德介紹,他們養殖的叫黑斑蛙,一般情況下每年4月份完成蝌蚪孵化,大約3個多月便能發育成為成蛙,9、10月份就開始進入市場銷售階段。

  在稻蛙立體混種混養的道路上,張洪德已經摸索了5年。目前他擁有稻蛙共生田30畝,共投放黑斑蛙幼苗450萬尾。他告訴記者,稻蛙共生很好地利用了水稻和蛙的生態關系──水稻為蛙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棲息條件,蛙能吃掉稻田裡的害虫,蛙糞回田還可以促進水稻生長。不僅如此,稻蛙混養的稻田相比普通稻田回報更高,利潤更可觀。

  “黑斑蛙市場價可以賣到25塊錢一斤,我們稻田每畝能產2000斤蛙,銷售價能達到5萬塊錢,刨去人工、飼料、土地承包費用和水電費,利潤最低能達到2萬到2萬5千元之間。”張洪德擺著手指仔細算了一筆賬,“而且我們的稻蛙米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是有機大米,要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一倍。”

  在做好稻蛙養殖的同時,張洪德還在持續提升改造他的農業基地。下一步,他計劃與津南區對口幫扶的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津富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個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項目基地,讓“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豐收美景變成現實。(記者 劉文姝 董瑩瑩 劉靜男)

(責編:李丹、張靜淇)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