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傳承實業報國精神 錨定實體經濟方向

2021年04月26日15:26  來源:濱城時報
 
原標題:傳承實業報國精神 錨定實體經濟方向

4月12日,一汽豐田“亞洲獅”在天津基地泰達工廠下線。記者 賈成龍 攝

  日前,天津新氫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項目土建及設備基礎施工按預定節點順利推動,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具備每小時2000標准立方米高純度氫氣生產能力。該公司由永利化工公司聯合多家企業組建而成。永利化工的前身,便是大家熟悉的永利鹼廠,這家歷經107年發展歷程的企業,始終秉承當年民族企業家創業時“相信科學、發展實業、顧全團體、服務社會”的四大信條宗旨,始終秉承追求卓越、勇於創新的精神,將企業發展與國家繁榮、民族興盛緊密相連,其發展也正折射出濱海奮斗精神的獨特內涵。

  實業報國 奠定民族化學工業根基

  位於濱海新區核心區新華路上的一座二層小樓,銘牌上寫著我國民族化學工業先驅范旭東等創辦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這座小樓幾經保護、修葺,依然維持著當年的模樣。范旭東、侯德榜、李燭塵、孫學悟等人在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黃海社,合稱“永久黃”團體。他們潛心科學研究、延攬高端人才,旨在“仿歐美先進諸國之成規作有系統之研究……並為國內樹工業學術”。

  據永利化工公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呂健介紹,20世紀初,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范旭東獨具慧眼地發現了塘沽豐富的鹽業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認定這裡是發展民族化工事業的寶地。1914年,他在塘沽創辦久大精鹽公司。1916年4月,生產出由中國人制造的讓普通國人都吃得起的精鹽,結束了中國人食用粗鹽的歷史。這只是范旭東事業的第一步。為實現實業救國和發展化學工業的夙願,1917年,他開始了以鹽制鹼的科學探索,在塘沽建起亞洲第一家索爾維法鹼廠——永利鹼廠,這是我國民族化工史上第一家制鹼企業。其后,范旭東邀請留美歸來的侯德榜任總工程師。1924年8月,永利鹼廠開工出鹼,因為鐵含量高,鹼變成了紅色。為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侯德榜帶領技術人員廢寢忘食,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題,1926年6月生產出潔白的純鹼,定名為“紅三角”牌,當年8月一舉獲得美國萬國博覽會金獎,被組委會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更為難得的是,侯德榜毫無保留,把制鹼法的全部技術和自已的實踐經驗寫成專著向世界公開,對世界制鹼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他曾在給范旭東的信中寫道:“責任所在,拼命為之。”可謂民族化工先驅對國家和民族的錚錚誓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范旭東於1938至1945年西遷四川,創辦久大川廠、永利川廠等實業企業。在永利川廠所在處,范旭東將所在地命名為“新塘沽”,並將這三個字刻在崖壁上,希望在此重建中國化學工業基礎。而正是在永利川廠,侯德榜克服異常艱苦的條件,創造性地設計了聯合制鹼新技術——“侯氏制鹼法”,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鹼技術。

  抗戰結束后,永利和久大的技術人員回到塘沽,企業1952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實行公私合營的大型企業,后改名為天津鹼廠。

  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春潮澎湃,按照城市規劃,2005年12月18日,天津鹼廠搬遷改造工程在臨港經濟區正式開工。2014年,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呂健告訴記者,如今,永利化工已從最初單一的鹽化工實現向海洋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港化一體化相結合的現代化工的延伸與轉變。承載著企業光輝歷史的“紅三角”品牌實現了新的跨越,一座節約型、集約型、生態型的綜合性現代化工基地矗立在渤海之濱。

  自強不息 振興近代民族工業

  如果說永利化工是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的濫觴,那提及濱海新區近代民族工業,則更可上溯至洋務運動時期修建的大沽船塢、塘沽南站等。

  隨著西方殖民者東侵叩關的隆隆炮聲,萬馬齊喑的神州大地上開始了一場國人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當時的濱海地區是洋務運動的發祥地之一。洋務運動為濱海地區經濟開發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最初的基礎設施。

  在海河北岸、新華路東端,有一座寫滿滄桑的火車站,這裡便是塘沽南站。為運輸煤炭,經李鴻章奏請,於1881年修建了唐胥鐵路,后相繼延長至塘沽、天津,是為唐津鐵路。1888年10月9日,歷經磨難的唐津鐵路全線通車,塘沽成為中國最早擁有近代鐵路的城市,塘沽南站(最初稱為塘沽火車站)是唐津鐵路上第一批運營的火車站,也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最久的火車站。2004年10月,該站作為客運車站停止使用。但唐津鐵路向東延伸至山海關、向西延伸至盧溝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交通干線京山線。由唐山經塘沽至天津的鐵路雖已建成100多年,但仍在京山線上使用。

  位於濱海新區海河下游南岸的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是1880年李鴻章出於北洋水師修理艦船的需要而建設的,是我國北方第一個近代化造船廠。它不僅是中國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廠和民族工業搖籃,而且是我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其建設和發展直接造就了中國北方第一代產業工人,而且為日后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的造船工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濱海制造 大步邁向濱海“智”造

  實業報國,是濱海新區人的精神傳承,也是稟賦所致。濱海新區擁有的區位、交通、政策、人才、產業等諸多優勢,都決定了發展實體經濟、發展現代制造業是強區之基。一代代建設者,都緊緊扭住實體經濟不放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而這也正與新時代我國發展脈搏相呼應。

  回望歷史,可以看到,實業興則經濟興,實業強則國家強。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濱海新區時指出,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要扭住實體經濟不放,繼續不懈奮斗,扎扎實實攀登世界高峰。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天津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李文增認為:“發展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發展實體經濟,濱海新區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和經驗。37年前,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濱城”的改革先行者們在探索中前行,“筑巢引鳳”打造外資聚集區。上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豐田汽車、三星、諾和諾德、PPG等一批知名外資企業相繼落戶。發展至今,新區已擁有12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飛機、大火箭等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北方制造業重鎮。新區基礎雄厚,行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備,特別是近年來,眾多高端制造業企業紛紛落戶,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速成形。

  新時代新使命,為實現新區高質量發展突圍突破,濱海新區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堅持“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環境優區”。制造業是“濱城”的根基,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是濱海新區的頂梁柱。目前,濱海新區正著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

  4月12日,一汽豐田全新TNGA越級轎車“亞洲獅”在天津基地泰達工廠正式下線,這座擁有16年積澱豐厚底蘊的泰達工廠,在順利完成亞洲獅制造准備工作的同時,同步使工廠的產品力與智能制造水平得到越級提升﹔近日,世界首座設計標准為350公裡時速的單洞雙線高鐵海底隧道——汕汕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盾構施工拉開大幕,該鐵路由天津港保稅區企業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天津港航工程公司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建設迎來開門紅,施工效率打破同類項目沉樁工效紀錄,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標志著天津港航工程公司成功進軍山東省海上風電市場……

  多領域突破核心技術難關。“十三五”期間,由天津飛騰聯合麒麟軟件打造的“PK”體系已逐步成為引領我國自主可靠軟硬件體系發展的引擎﹔在生物醫藥領域,昂賽細胞、合源生物、康希諾、瑞普生物等企業針對新藥、疫苗的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力神電池、中電科十八所、巴莫科技等單位圍繞高鎳正極材料、硫化物固體電解質、高比能准固態鋰—硫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專項持續發動技術攻關﹔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部署有我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正在推動新一代E級超級計算機研制與部署。

  緊抓實體經濟,濱海制造正大步邁向濱海“智”造。《天津市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堅持制造強區,打造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作為單獨一章予以重點闡述,並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濱海新區自主創新能力居於全國前列,核心產業競爭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成為國家先進制造研發中心示范區。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建新表示,堅持制造強區,打造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濱海新區有底蘊、有基礎、有優勢。應“風物長宜放眼量”,靜心繪制、耐心欣賞這幅智能制造創新引領、產業實力日臻雄厚、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制造強區”壯美畫卷。(記者 陳西艷)

(責編:李丹、張靜淇)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