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區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港口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裝備和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五大產業板塊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格局。新區擁有博邁科、太重濱海、新港船舶、海油工程等龍頭企業以及海王星、藍十字、中海科技等上下游配套企業。
■ 天津市共有4家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企業,全部位於濱海新區,4座海水淡化廠的總設計規模為31.6萬噸/日、佔全國26.3%,海水淡化能力全國第一。一批從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應用與裝備制造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聚集於濱海新區。
■ 濱海新區已逐步形成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媽祖文化園、極地海洋世界、國際郵輪母港、東疆灣沙灘等一批特色旅游項目,國家海洋博物館累計接待人數超過260萬人。
在渤海之濱天津港,龍門吊晝夜運轉,貨運車輛穿梭不息,將深遠的經濟腹地與蔚藍的大海相連﹔在臨港區域,LNG船接卸著清潔能源,海工裝備等重型機械裝備在這裡制造和出海﹔在生態城,國家海洋博物館等一批特色海洋旅游項目吸引游客駐足……這一切,勾勒出濱海新區發展海洋經濟的美好畫卷。
依海而生、向海而強,海洋是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這裡擁有153公裡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優勢明顯。濱海新區將精心謀劃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全力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濱海貢獻。
智能制造:海工裝備業快速發展
海洋裝備制造業是新區高端裝備制造的重要支撐力量。在臨港區域,天津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將於今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該基地是工信部“海洋油氣生產平台上部模塊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及關鍵技術研究”示范應用基地、國資委中央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基地,建成后也將成為國內首個海洋油氣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引領我國海洋工程行業智能制造發展。
“這個基地中的生產線看點十足,在機器人應用於海上油氣生產平台的自動化焊接方面實現了5個國內首次。如第一次將機器人焊接應用於海上油氣生產平台的自動化焊接,第一次利用智能行吊實現甲板片H型鋼的定位組對等。”該項目建設經理張亞西介紹。
而在天津新港船舶重工的碼頭和船塢上,多艘不同類型的大型船舶正在建造、調試。裝備著精密設備的醫療船,採用了自主創新減震系統和穩定系統,可以在海上開展外科手術。出口歐美的汽車滾裝船,能承載8000輛汽車,自主創新的節能減排技術,讓這艘船一天就能節省30噸燃油。
在濱海新區,像這樣代表高端海洋裝備制造業的科研成果還有許多。目前,新區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港口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裝備和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五大產業板塊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格局。新區擁有博邁科、太重濱海、新港船舶、海油工程等龍頭企業以及海王星、藍十字、中海科技等上下游配套企業。
資源聚集:構建海水淡化產業鏈
海水淡化是一項戰略工程,也是朝陽產業。近年來,新區強化戰略謀劃、政策引領、招商聚集、場景應用、項目建設等重要工作,全力構建集產學研用於一體的產業鏈,構建共贏共生的海洋產業發展生態圈,打造全國海水淡化技術交易中心和北方地區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高地。
“保稅區擁有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已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目前臨港區域已經聚集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示范基地、中鹽技術研發基地、天津大學冷熱電淡水服務平台等項目。其中佔地25萬平方米的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示范基地定位為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的科技研發領航區、創新驅動示范區、裝備制造集聚區、開放合作先導區。”天津港保稅區臨港高新產業發展局局長高業輝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天津市共有4家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企業,全部位於濱海新區,4座海水淡化廠的總設計規模為31.6萬噸/日、佔全國26.3%,海水淡化能力全國第一。北疆電廠“海水吃干榨盡”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全國形成示范,津膜科技的中空膜在全國名列前茅,實現完全國產替代,新區海水淡化技術全國領先。一批從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應用與裝備制造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聚集於濱海新區,為海水淡化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和發展的“沃土”。
深度挖潛:打造海洋文旅地標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海工裝備、技術外,近年來,新區也充分做足“海”文章,積極推動旅游項目建設,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構建沿海藍色旅游走廊、海河都市觀光帶、中新天津生態城全域旅游示范區“一廊一帶一區”旅游空間布局,深度挖掘和開發濱海文化旅游資源,著力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地標,讓更多的市民、游客參與其中。
“五一期間,北京的朋友來玩,對新區海洋文旅項目贊不絕口。他們在這裡呆了三天,帶孩子去了國家海洋博物館,孩子受益匪淺﹔也去了泰達航母主題公園、東疆灣沙灘,感受獨特的海邊文化風情。”新區市民王凡凡對記者說。
“海洋資源是新區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優勢特征,借助海洋資源,我們也將繼續推動吸引更多的項目落戶,鼓勵旅游新興業態發展,同時推動新區現有景區數量與質量不斷升級。”新區文旅局副局長賀淑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目前濱海新區已逐步形成國家海洋博物館、泰達航母主題公園、媽祖文化園、極地海洋世界、國際郵輪母港、東疆灣沙灘等一批特色旅游項目,國家海洋博物館累計接待人數超過260萬人次。
多措並舉:做足海洋經濟大文章
海洋是美麗“濱城”建設的突出優勢和特色所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對於推進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未來新區也將從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等方面重點推動、多措並舉,進一步做足海洋經濟大文章。”濱海新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從產業布局層面,新區將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文旅等產業,規劃一批重點支撐項目。海水淡化產業,依托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產業(人才)聯盟等平台,打造國家級海水淡化裝備研發生產基地。海洋裝備產業,以海洋油氣開採和儲運裝備、海工關鍵配套設備、港口航道工程裝備、海洋環保與監測探測儀器設備為重點,打造國家級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海洋新能源產業,適時啟動天津海域海上光伏、風電開發,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天津海上光伏、風電示范項目,同時策劃與之配套的保稅區臨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海洋文旅產業,突出親海品海旅游特色,串聯國家海洋博物館、東疆灣沙灘、媽祖文化園、泰達航母主題公園等海洋文旅資源,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
而從生態保護層面,新區將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整治,加快實施岸灘修復、減排降污、生態廊道、智慧海洋等工程。實施大神堂、馬棚口、蔡家堡等修復整治,實現退養還灘(濕)、岸灘綠化。完善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嚴格管控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
乘風破浪,向海圖強。“十四五”期間,新區將進一步努力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譜寫海洋經濟發展新篇章,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新貢獻。(記者 趙賢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