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百年地毯小鎮中小產業帶穿越周期的中國樣本

2021年02月04日10:26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天津百年地毯小鎮中小產業帶穿越周期的中國樣本(圖)

地毯加工步驟之一:平活,可以讓地毯變得平整。

工人正在給地毯“包邊”。

張宏遠已經做了十年電商,以前花一百塊投廣告都心疼效果,如今已經熟悉了新電商的規則。

槍刺可以代替編織環節,但復雜的地毯剪花,還需要人工。

  中國北方有一個小鎮,面積不足100平方公裡,卻生產了全國一半的地毯。它就是天津武清崔黃口鎮。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來自劉氏家族。今年32歲的劉銘君是第三代傳人,也是家裡唯一開網店的。清朝康熙年間,崔黃口鎮生產出第一張地毯。上世紀五十年代,這裡涌現大量地毯加工點,劉家也逐漸成為了地毯大戶。

  改革開放前,劉銘君的祖父是鄉鎮企業老廠長。上世紀九十年代,劉銘君的父親接手地毯生意,開設了崔黃口鎮第一個私人地毯廠。2015年,劉銘君從加拿大回國,搭建了全國第一個地毯垂直電商網站。這個嘗試反響平平,卻為全家的地毯生意找到新的增長點。

  現在,劉銘君的重心放在第三方電商平台上。去年全年,她家地毯出口5000多萬元,電商零售3000多萬元。五年前,地毯出口是1億元,電商零售是0元。

  劉家祖輩將地毯變成一樁成熟的生意。但最早吃互聯網螃蟹的,還不是做外貿的“正規軍”,而是早早發現了新銷售渠道的“游擊隊”。比如隔壁村的張宏遠,二十來歲接觸電商,是拼多多上前十個開地毯網店的人。現在店鋪旺季日均2萬單,房子、車子和工廠,都有了。

  地毯不是剛需產品,行業規模不到50億元。可崔黃口卻有一半人做這樣的小生意,他們支撐了全鎮五分之一GDP。從零散加工點,到外貿大工廠,再到一個個網店,經營形態不斷變化。“地毯之鄉”的百年變革,既反映了天津紡織業的一角,也是中國產業帶的縮影。

  中國還有無數這樣的特色小鎮。有人做羊絨,有人做紐扣,有人做皮草。讀懂這個存續了四百年的產業小鎮的故事,我們或許就能明白,中國經濟底層的韌性從何而來。

  一張地毯怎麼變成上億張?

  陳程功是崔黃口鎮商會秘書長,為了讓人了解“地毯之鄉”,特地搬來了磚頭兒厚的鎮志。上面記載:公元1667年康熙巡視,大宮城村侯氏給皇帝做地毯。村民根據皇帝行宮,命名了崔黃口鎮“九橋十八廟”。光緒年間,侯氏孫輩開設了崔黃口第一家地毯鋪。

  而崔黃口地毯生意真正發展起來,其實是靠外商。

  二十世紀初,中國宮廷地毯吸引了歐美人注意。外國人將從北京及中國西北買來的舊地毯,集中在天津裝船出口。久而久之,一些外國人希望復制這些地毯,認為在天津開店可以擴大貨源、節省轉運費。一戰后,天津三百多個地毯廠,大部分是外商所辦。

  外商帶來了最早的現代化紡織技術,也為本地人示范了一條產業升級發展的道路。

  小鎮真正的騰飛,與中國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小鎮工廠的地毯工藝開始飛速革新:起初是純手工編織,一人一天隻能織幾厘米﹔2003年,手持刺槍的人一天能扎一平米,效率提高了十幾倍﹔2010年,剪花環節也不需要工人操刀,機器一天可以“打印”2000平米地毯。

  一件商品的產量和質量提升,從來都不是隻靠內部技術革新,更重要的是外部需求推動。

  1973年出生的孫建友,初中畢業就去工廠剪花。他親身經歷了崔黃口外貿的興起,“以前外商找別人拿貨,后來發現中國的鄉鎮企業更便宜,就直接找我們下單了”。

  1998年,崔黃口生產出第一個爆品──羔毛。原先做地毯要花十幾萬進口機器,這種毛毯自家買個小機器就可以生產。

  這一年,中國給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贈送了一塊“長城壁毯”。原產地崔黃口鎮開始為外界所知。這塊壁毯至少要編織3個月,生產之前還制作了幾幅樣品。前幾年,孫建友專門收藏了一塊,挂在自家的地毯展覽廳。有人想20萬買下,他還不同意。

  “崔黃口鎮5萬戶籍人口,少部分年輕人外出讀書,留下來的2萬人從事地毯生意。”陳程功說,鎮上6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幾乎人人制作地毯。2018年,全鎮地毯行業年產值達到19.6億元,全鎮百姓八成收入來自這裡。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崔黃口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毯之鄉”。

  產業集聚達到極致 就是優勢

  崔黃口的地毯越來越多,孫建友卻感到寒意。

  他一直做國內地毯批發生意,最多時候一年給四百個實體店供貨,有一年客戶減少了一半,“沒辦法,大家都轉移到線上去了”。

  鎮上規模較大的都是外貿工廠,習慣跟大客戶打交道。面對互聯網沖擊,崔黃口人的第一反應是:建一個垂直電商平台,整合全鎮的地毯資源放到網上,不就行了麼?2015年,劉銘君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毯誠網”。

  可平台沒那麼好做,尤其是小眾行業。后來,這個網站成了崔黃口地毯對外展示的窗口。

  2008年,有個崔黃口人返鄉,帶回了一個杭州媳婦。他開起了鎮上第一個地毯網店,盡管當時還沒有快遞點,商品隻能通過郵局發送。

  “他很賺錢,用平常老百姓的話說,又買樓房,又是大汽車開回家。”地毯工人張宏遠受到鼓舞,兩年后也出來“干電商”:一個人,一根網線,一台電腦,半年掙了4萬塊。打工一個月工資最多兩千,這堅定了他一直做下去的決心。

  2010年,鎮上外貿佔九成,地毯供不應求。張宏遠四處收集工廠庫存。他印象裡賣得最多的是一種客廳絲毯,“進價50塊一平,賣出去120塊”。

  劉銘君也反應過來了:“我們通常以為開工廠利潤最大,但崔黃口產業集聚達到極致,拿貨的性價比反而更高。”

  外貿訂單生產和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商零售完全是兩回事。劉銘君說,近幾年興起一種熱轉印技術,先把圖案印在特殊的紙上,再通過高溫高壓轉移到布面上,“以前重工藝和技術,現在拼布料和花紋”。反映到工廠,就是要小批次多種類生產新品。

  劉銘君迅速調整模式:不用自家外貿工廠,外包四個小工廠做電商。

  兩條線的產品也不一樣:外貿訂單規格各異,需要廠家專門定制﹔電商訂單規格差不多,關鍵是花色要豐富。現在,劉銘君的網店可以做到“當天下單、當天生產、當天發貨”,銷售額佔全家地毯生意的40%。

  對於中國產業帶來說

  性價比是最好的推廣

  電商是個規模生意。這一點,張宏遠感觸更深。

  2010年,他剛開始網上賣地毯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利潤能達60%。隨著信息差的減少,三年后利潤降到了25%。消費者對地毯的要求越來越高,張宏遠也想去找一些新產品。2013年,他跟親戚合開了四個小工廠,去南方拿最新的布料,追趕國外設計潮流。

  “一個好產品能吃三年,整體利潤馬上翻一倍。”但這只是當時的情況,如今每年崔黃口開發上萬種新品,張宏遠的利潤再次下滑。

  他坦言,隨著開店的人越來越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劉銘君在尋找替代方案。比方說,網購銷量最大的布料是水晶絨,這種材質的地毯便宜、圖案多、易清洗。有商家正在考慮,減少包邊這個環節,改為加緊加厚布面,“這樣每平米少三塊錢,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但更多功夫要花在線上,即找到更多、更便宜的流量。

  2016年,張宏遠發現朋友圈很多人在發“砍一刀”,於是成為拼多多上前十家地毯網店店主,“不用太復雜地運營,隻要產品本身有性價比就能賣出去”。

  雖然2013年他就開了工廠,但那是“跟姐幾個弄的小作坊”。隨著出貨量增多,2017年他正式擴充團隊,現在廠房面積1萬多平米。

  2018年,他算了一筆賬:一單運費已經降到三塊錢,拼多多隻抽千分之六的手續費。這意味著商家可以有更多空間返利給消費者。張宏遠將過去追求“高溢價”的外貿思維調整為“用性價比贏得消費者”的內需思維。

  現在,張宏遠在拼多多的營銷成本佔銷售額的10%,其中一部分用來給消費者優惠促銷,形成性價比優勢。

  劉銘君年前開設拼多多店鋪,她發現拼多多前期掙大錢或許不容易,但起量很容易,量起來了,其它成本就能降低。合作的工廠接單會更穩,快遞成本也會下降。

  穿越周期四百年

  孫建友原本是崔黃口地毯商的“保守派”。2015年,地毯進口業務量下滑,孫建友的第一反應是增加出口業務,“我是做高端地毯的,原本有點看不上網店”,現在他發現,新電商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我國制造業佔GDP的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其中,地級市或百億產值強縣有250多個產業帶,鎮一級有1000多個專業化垂直產業帶。全國地毯產值不足50億元,比不上一個大牌服裝品牌的年收入──顯然,崔黃口地毯是一個小產業帶。

  但崔黃口也是極少數穿越周期的老產業帶。中國絕大多數產業帶都僅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多數都誕生發展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崔黃口在四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緊緊抓住特色產業帶的集中優勢,不斷尋求轉型,在渠道轉型中實現產業升級。

  三百多年前的清初皇帝行宮,開小鎮制作地毯的先河﹔一百多年前的外商,帶來了現代化紡織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劉銘君的祖父成為鄉鎮企業帶頭人﹔2008年,杭州打工歸來的一個小伙子,開起了全鎮第一個地毯網店。

  以張宏遠為代表的年輕人,正在開啟崔黃口地毯第五次產業革命。

  缺乏研發設計能力、出口轉內銷沒有渠道、面對互聯網浪潮無所適從……中國產業帶的困境是相似的,方法卻不止一個。崔黃口人的答案是,先靠舶來技術發展本土產業,再靠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最后借新電商充分發揮產業帶優勢,挖掘內需市場。作為中國產業帶中難得的百年樣本,崔黃口的故事,也是中國經濟韌性的樣本。(記者 岳付玉 攝影 安舜)

(責編:李丹、陶建)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